又有2家銀行宣布通過P2P存管測評

又有2家銀行宣佈通過P2P存管測評

10月26日,浙江民泰商業銀行、內蒙古陝壩農村商業銀行在中國互金協會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發佈所開發網貸存管系統通過測評的聲明。至此,P2P存管銀行白名單內的名額增至34家。

白名單不斷擴容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名單內銀行開始披露資金存管情況。目前,已通過測評的34家銀行裡,已有15家對存管平臺的信息進行了披露,一共涉及平臺271家。

從披露信息來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大行合作對接的平臺屈指可數,地方中小銀行才是網貸資金存管的主力軍。其中,上饒銀行、宜賓市商業銀行和廈門銀行是對接平臺較多的三家銀行,合作的平臺分別達到86家、68家、30家。

銀行存管白名單政策是網貸整治辦為解決銀行在P2P存管上存在的標準不一、落實不到位等問題而提出來的政策。銀行要取得P2P存管資質,需要先達到合規等級,通過中國互金協會的測評。

上線銀行存管是平臺通過整改驗收、取得合規備案的必要條件,所對接的存管銀行能否通過測評,會直接影響到平臺未來的發展。未上線銀行存管和上線了銀行存管但存管銀行沒有通過測評的平臺將面臨出局的壓力。

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存管銀行進入白名單僅代表銀行具備了進行P2P資金存管的資質,有些網貸平臺雖然對接了白名單內的銀行,但並不意味著通過了銀行存管的大關。

比如,一些網貸平臺雖然對接了白名單內的銀行,但只是部分業務上了存管,屬於半存管狀態,仍是不符合監管要求的。再比如,有些地方要求平臺對接的存管銀行須為當地或者在當地開設了分行的商業銀行,對不少平臺的存管努力構成挑戰。

另外,即便平臺合規地實現了銀行存管,銀行存管的作用也不該予以過分乃至失實的誇大。銀行存管的主要功能是保證出借人的資金從開始出借到進入借款人帳戶這一流通過程的安全,防止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沉澱資金、挪用資金。

根據《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中的規定,對於借款項目及借貸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存管銀行並不負有審核責任,也不對網絡借貸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平臺故意欺詐、偽造數據或數據發生錯誤導致的業務風險和損失,責任亦由平臺來承擔。

可見,即便對接了銀行存管,平臺也不見得就安全無虞了。事實也是如此,就在銀行存管的概念熱炒的同時,“存管雷”的消息也在不斷冒出來。

平臺靠譜不靠譜,影響因素很多,銀行存管只是一個參考維度。出借人切不可偏聽偏信,被銀行存管抑或白名單銀行存管的幌子給唬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