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我们都知道的普通话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

但是最标准的普通话却不是在北京哦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最正宗的普通话是

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因为独特的历史渊源,

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这是这个山区小县对中国文化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在滦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使滦平成为中外汉语爱好者的乐园,成为天然的“普通话体验区”。那么,地理上并不属于中心的滦平,为什么人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出北京,向东北,过密云,进入的第一个县就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夏秋之交,滦河之畔,群山环抱的滦平县水草丰美。甫进滦平,但见一个大大的石刻,上书“普通话之乡”。置身滦平,犹如身处播音员中间,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人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滦平话被认为“比北京话更接近普通话”。有人开玩笑:“学普通话,原来学的是滦平方言!”

北京专家进村采集语音

滦平话音准分明,字正腔圆,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习惯,易于学习和推广。滦平成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之一。

今年77岁的白凤然,精神矍铄,对63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仍记忆犹新。

1953年春天,滦平第四完全小学刚刚开学。14岁的白凤然正在教室,班主任叫他到办公室来一趟,两位陌生人坐在那里。

白凤然有些懵懂地站到两个陌生人面前。老师介绍,这是北京来的专家,白凤然有些手足无措。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来人主动跟他打招呼:“小同学,你别紧张,我们就是想让你读几篇文章来听。”

只见他们随手拿了一张报纸,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让白凤然读。白凤然大声朗读了一遍,中间几个陌生字不认识,也“秀才念半边”地读过去了。

专家找来白凤然的语文课本,让他朗读一篇已经学过的课文。这回,白凤然没有停顿,一气儿读完。

听小学生读课文,两位专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记录,有的地方还让他停顿一下,把某个词重读一遍。读完之后,两位专家夸奖他:“读得不错,你们平时在家里说话也是这个口音吗?”白凤然点点头。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滦平都是这么说话的。同学校其他年级的3名同学也像白凤然一样,当着专家的面朗读了几篇文章。如今,当年朗读文章的小同学年事已高,和另外3名与专家交谈过的村民一起,被尊称为滦平的“语音七老”

山里小镇,民风淳朴。这段小插曲、那两个陌生人,在学校里、镇子上传了一阵,也就没人谈起了。

他们当然无法知道,两个陌生人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的语言专家,他们在为制定中国通用语言规范进行取音考察,在滦平的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地进行了语音采集。

面对普通话的学习推广,滦平人倍感亲切,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人人张嘴就来的方言,原来和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差不多,很是自豪。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不少滦平人因为讲一口“普通话”,无形中具备了一种天然优势。滦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厉辉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滦平农村的年轻人被北京一些大单位招去做话务员、服务员等,滦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2014年,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公益广告“学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广告中,多个行业、民族的人在片中表达了推广普通话、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

其中,74岁的滦平人郝润德第一个出镜说出“说好普通话”,他也是当年参加普通话语音采集的学生之一。他现在是当地推广普通话的热心人士,“讲起这件事,充满自豪。不是我的自豪,是咱滦平的自豪”。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外国留学生向石俊永老师学汉语

普通话带来体验游

“学普通话,到滦平来”和“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来了滚滚客流,对普通话的文化发掘渐成一项前景可观的“无烟产业”

滦平,因普通话而变得不普通。

“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在金沟屯喜洋洋幼儿园,孩子们的一曲《中国娃》充满童趣。

普通话最标准的地方不是北京!竟然是承德这个小县城……

在滦平,最常见的一句标语:“讲标准普通话,做诚信滦平人”。在全国,目前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普通话之乡”的名头带给滦平的,除了自豪,还有强烈的标准意识。

说好普通话做文明承德人!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感谢各位同仁的努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