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福建两名医生荣获全国“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称号

11月3-4日,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生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选举成立大会在京召开,首届“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揭晓。其中,

我省陈伟琳、王锦萍两位医生获全国“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喜讯!福建两名医生荣获全国“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称号


陈伟琳(左)、王锦萍(右)在颁奖现场

据了解,2018年5月,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启动了“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推选活动,历经半年的时间,82名乡村医生获此殊荣。

陈伟琳 个人事迹

陈伟琳,福建省漳浦县湖西乡后溪村一名青年村医。19年来,他扎根农村,发扬医者仁心的高尚品德,累计出诊2500余人次,足迹遍布全村每个角落,筑起村里900余户家庭3600余名村民的生命防线;痴心献血15年,拥有献血证39本,成为当地献血第一人;热心公益,定期慰问孤寡老人、残障孤儿,积极投身各类志愿公益活动,用“向上向善好青年”的标准诠释人间大爱。

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相继对其事迹作了宣传报道。

喜讯!福建两名医生荣获全国“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称号

陈伟琳为村民看诊

“一个电话,不管什么时候,小陈医生都会赶到家里来看病。”在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900多户家庭3600多人的看病问题,全靠陈伟琳一个执业医师,村民都说他是他们的“家庭医生”。村里的“文化人”大多选择到城市发展,80后的陈伟琳却毅然留下。

“经常在路上遇到他,背着药箱,骑着摩托车去看诊,不管风大雨大。”村民陈龙现说。二三十斤重的药箱装着满满的各类药品,更装着陈伟琳的责任与关爱。

26岁的外来务工人员阮伟焜刚搬到后溪村白芹自然村不久,一晚,5岁的女儿突发高烧。“人生地不熟,又担心太晚了诊所不开门。”阮伟焜说,当时心里直着急。

“打电话给陈医生,没想到他说,‘你们不要过来,带小孩不方便,路也不熟,我上门看’。”挂掉电话的那一刻,身处异乡的阮伟焜流下泪。

“不放弃任何一个病患,是一个医生的本分。”陈伟琳始终牢记父亲的话。2004年至2011年,7年间,后溪村南山自然村一位高龄村民患糖尿病足,陈伟琳每天往返两三趟为其清洗伤口。2006年,洪水将去病患家必经之路上的一座桥梁冲毁。此后两年多时间,陈伟琳每天涉溪而过,直到2009年大桥修好。有时溪水实在太急,他只能绕道,走7公里多山路到病患家。 (节选自《畲乡“家庭医生”陈伟琳》福建日报2016年12月20日)

王锦萍 个人事迹


喜讯!福建两名医生荣获全国“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称号


王锦萍,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卫生所负责人,乡村医生。1986年参加工作,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评为福清市优秀乡村医生;2014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特别关注奖”、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和入选全国“中国好人榜”;2016年评为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五一节劳动奖章。

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是四面环海的小岛,村民出行全部得靠小渡轮,生活条件十分艰苦。1986年中专毕业后,王锦萍毅然选择回岛上的卫生所工作,成为岛上唯一的村医,迄今已30余年。

吉钓岛上的大部分年青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除了妇女和孩子外,就多半是老年人了。多年来,王锦萍精心照料着老人们的健康,上门服务从来不收出诊费。

在坚守小岛的30多年间,她不仅给村民们看病抓药,还负责村里的接生工作,从1986年参加工作,到2001年停止家庭接生,她在岛上一共迎接了200多个生命。她自己在坐月子期间还坚持为产妇接生,看到家家母子平安,她却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

岛上有些孤寡老人生活很困难,她总想尽一点微薄之力,村里的老人陈吓姆十几年来都是孤独一人艰难生活,陈吓姆经常会来卫生所串门,她就常留老人吃饭,多年来一直为他免费看病照料,老人身体不舒服时,家里没人收拾,她就去帮忙做饭、做卫生,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个红色药盒,各种药按顺序摆放,便于服用。

王锦萍说:“岛上的每条路我都烂熟于心,哪一条路能最快到达哪位村民家里我都记得,因为对病人来说,很多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转发祝贺!

福建卫生报记者:陈素玲

综合:中国医师协会、福建日报、福清市卫计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