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肾阴虚!

肾阴虚(asthenia of renal yin),肾虚的一种类型,为中医名词术语,指肾脏阴液不足之证,又称肾水不足或真阴不足。是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中医临床称为肾阴虚证。多由久病耗伤,或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肾阴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和濡润的作用,与肾阳相互为用,共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阴充足,则全身之阴皆充盈;肾阴衰,则全身之阴皆衰;肾阴亡,则全身之阴皆亡,人的生命亦停止。若肾阴不足,则津液分泌减少,表现为阴虚内热及阴虚阳亢之象,证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早泄,咽干颧红,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其病位在肾,常涉及肺、心、肝等脏。

秒懂,肾阴虚!

肾阴虚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久病伤肾,肾脏阴液耗损。

2.先天禀赋不足,肾脏阴液不足。

3.房事过度,耗精伤阴。

4.过服温燥劫阴之品,耗伤阴液。

5.急性热病后。

6.情志内伤。

秒懂,肾阴虚!

疲劳

肾阴虚的临床表现

肾阴主全身指阴,属“水”,对身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阴到达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脏腑组织器官之阴。若肾阴虚衰,则各个脏腑组织失去滋养,就会引起一系列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齿松发脱、形体消瘦、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男子兼见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等。

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十个方面:

1.腰膝酸痛是由于肾阴不足,髓减骨弱,骨骼失养;

2.头晕耳鸣则因为肾中精气不足,脑海失充,耳失所养;

3.失眠多梦原因是水火失济,心火偏亢,心神不宁;

4.阳强易举是因为阴虚则相火妄动;

5.精泄梦遗是由于君火不宁,扰动精室;

6.经少经闭则因为阴亏经血来源不足;

7.崩漏见于阴虚阳亢,虚热迫血;

8.形体消瘦,咽干颧红源于肾阴亏虚,形体失于濡养;

9.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溲黄便干皆为虚热内生;

10.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证。

秒懂,肾阴虚!

中草药

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可以从三方面鉴别:

1.从病因、病性及临床表现鉴别

两者皆属肾虚证,但病变性质一为阳虚证,一为阴虚证。

2.肾阳虚证

肾阳虚为肾阳不足,以元阳不足,温煦失职,性机能低下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特点是以生殖机能减退,精神萎靡为主,并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的虚寒象。

3.肾阴虚证

肾阴虚则以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并伴见虚热象为辨证依据。

秒懂,肾阴虚!

药材与本草纲目

辨证施治

肾阴虚以肾阴亏虚兼有虚热之象为辨证要点。

总的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是其代表方药。然由于形成本证的原因,各有不同,其病理变化,各有侧重,故在具体运用,又有区别:其一,肾阴不足,津液亏耗之咽干口渴,舌燥唇裂,消渴便秘,用天冬、麦冬、女贞子之类,所谓补而兼润;其二,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之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悸失眠,用生地、元参、龟板、地骨皮之属,所谓补而兼清;其三,肾精不充,阴血亏耗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耳聋目眩,须发早白,月经不调,用熟地、何首乌、枸杞、桑椹之品,所谓补而兼养。

2.基本方药

(1)六味地黄丸 空腹服用,每次10克,1日2~3次。

(2)左归丸 适用于阴虚精血亏损诸证。

(3)大补阴丸 适用于阴虑而有内热诸证。

秒懂,肾阴虚!

3.针灸

取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毫针补之,或平补平泻。失眠健忘者加神门、心俞、百会;耳鸣、耳聋者加听会、翳风;遗滑精者加志室、大赫、太溪,或心俞、内关;崩漏者加隐白、内关、太溪。一般皆不加灸法。

4.注意阴阳兼顾

关于肾阴虚治疗,也要注意阴阳的对立互根问题。通常所说的肾虚,包括肾阴虚和肾阳虚和阴阳两虚等。肾阴虚属于物质的耗损,肾阳和肾气是功能的。如果消耗的物质(肾阴肾精)较多,如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是由于劳动(包括脑力、体力)过度,或者生下来身体就弱,其物质基础受损或素体比较缺乏,而容易出现肾阴虚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早衰,性欲下降,遗精、早泄等等。肾阴虚还容易出现虚热,阴虚阴不制阳则生内热,故容易出现五心烦热,盗汗。

一般肾阴虚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因中青年活动量比较大,无论是学习、锻炼,精力上物质耗损比较多。肾阴虚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性欲不低,但射精快(早泄),伴有遗精现象。而肾阳虚者阳痿的比较多,且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症,且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肾阴虚、肾阳虚的共同症状有腰酸乏力,四肢酸软等。

秒懂,肾阴虚!

枸杞配图

由于肾之阴阳为元阴元阳,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肾阴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累及肾阳,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可累及肾阴,发展为阴阳两虚,称作“阳损及阴”。故“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此,滋阴之法,不可单纯一律使用阴药,应在补阴之中,佐以温阳之品,一则可以使之补而不滞,补而不腻,二则意在鼓舞肾中生发之气,以助生化之力,这对阴虚久病之人,更为重要,否则,阴无阳而无以化,仍然达不到滋补肾阴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