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有些教育,学校无能为力,只能靠家庭

1

学校教育的确是值得期待的事,正常的学校乃是孩子的乐园,是儿童之家。

然而事实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学校教育总是时好时坏,都不那么乐观。

按照德国学者罗姆巴赫的说法,现代学校教育接近“饲养"。

在没有被饲养之前,所有野生动物都因其野生而拥有美好的野性。

“禽类极为矫健,野猪富有攻击性并且绝不会让自己在安逸中变得肥胖并被宰杀。”

这些野生动物一旦经过“饲养",其野性便逐渐萎缩、消退,动物丧失了它的固有特性。

“在相同的过程中人也丧失了他的固有特性,他的皮肤变得苍白,他的身体组织变胖并且他的性格变得平和而易于交往。如此发生的,就是洛伦兹曾称为人的‘家猪化’的现象。这种家猪化过程今天仍在发生。”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会期望把学校做成儿童的游艺、互助、欣赏自然

的地方。

儿童的身体与心智尚不发达,儿童天真而无邪,需要有一个比较纯净、洁净的类似家庭的地方为他们提供保护。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会期望把学校做成儿童求知、交友、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切磋的地方。

同学少年,激情飞扬,他们需要有一个安放青春的类似实习基地的场所。

任何一个懂教育的校长或老师都知道,学校除了满足儿童审美的欲望、求知的欲望和交往的欲望外,别的课程与作业,一概多余。

刘良华:有些教育,学校无能为力,只能靠家庭

2

可是,当学校只是一个让孩子接受“社会化”的营地,或者只是一个为选士或训练工人的职业培训机构,当学校的教师成了教练、裁判、监工、衙役,唯独没有情感的传道、满足求知欲的辅助、推动交往的激励时,那么家长就不能对学校教育期望太高。

何况,学校教育原本就无法承担教育的全部责任。人的一生中往往会经历三种教育: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三是社会教育。

三者之中,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是最不重要的。

可是,人们往往既不重视社会教育,也不重视家庭教育,而把所有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这使学校不得不承载了大量本不该由学校承载的责任,也使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期望。

当家长和社会把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的时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会因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而沦为“差生”或“双差生”。

刘良华:有些教育,学校无能为力,只能靠家庭

3

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按照弗洛伊德的想法,如果孩子在童年没有父母的适宜的陪伴和教育,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了冷落、压抑或打击,他长大之后就会做噩梦,甚至可能出现种种精神疾病。

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可是,中国的父母普遍保持一个朴素的心态: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实在是过于“掉以轻心”。他们不愿意把家庭教育当做一个真实的难题。

中国的父母什么时候开始承认教育的艰难呢?

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儿童”,父母们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惊恐。

“问题儿童”的问题可能包括:

孩子太自私,从来不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从来不知道感恩;孩子喜欢侵扰他人,从来不愿意帮助他人甚至不愿意为父母提供最简单的帮助;孩子总是心浮气躁,无法安静下来,做事总是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废;或者,孩子安静有余而开朗不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孩子在外人面前总是躲躲闪闪、畏畏缩縮;孩子自卑,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孩子对生活不抱希望,他忧郁、自闭,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厌恶甚至恐惧···


但是,即便发现自己的孩子成为“差生”,不少父母依然把拯救孩子的期望托付在学校那里。

家长可能会向学校的校长或老师求助,可能会请家庭教师,但唯独忘记了家长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刘良华:有些教育,学校无能为力,只能靠家庭

4

教师的确是重要的,不少教师会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他人”。但总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到无能为力。

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家庭环境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教师对学生几乎爱莫能助、无能为力。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某些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问题或问题很严重,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过于敏感和焦虑。

对孩子成长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过度关注,像柳宗元所提示的那样“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而忘记了教育的秘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一个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既可能过于冷漠、粗心,又可能过于强迫、焦虑。这正是我们倡导“新父母学校”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

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事实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

家庭环境好,孩子的长势就好;家庭环境坏,孩子的长势就坏。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

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胡适曾提出文明的三个标准:“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怎样待小孩子”,这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德】罗姆巴赫著,王俊译:《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76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德】罗姆巴赫著,王俊译:《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77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3]【日】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早期教育和天才》,195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

[4]康德的原话是:“人们可以把两种发明看作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东西,这就是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而且人们对它们的理念还处在争论之中。”参见【德】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王东华:《发现母亲》,293页,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6]胡适:《慈幼的问题》,见《胡适文存》,三集卷9,584页,合肥,黄山书社,1996

作者: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家庭教育学”。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