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鄉村公路的變遷

華寧鄉村公路的變遷

“表姐,現在從縣城到我們村子的路好走了,全部都是水泥路,以前要2個小時的路程現在1個小時就到了,路好走了外面來收菜的客商多了,我們種菜收入增加了不少呢,現在我家的磚房也蓋好了,家裡好在了,有時間就來我家玩……”這是家住華寧縣山區農村的表妹打來的電話,電話裡表妹在高興地向我講述著村子那條通往縣城的泥巴路建成水泥路的經過,帶著無限的喜悅向我訴說著鄉村路建設給她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這只是華寧縣鄉村公路建設改變老百姓生產生活的一個縮影,像這樣的鄉村路還有很多很多。

華寧鄉村公路的變遷

作為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一名改革開放的同齡人,我聽到過許許多多鄉村路建設的故事,也曾見證著鄉村公路的變遷。帶著對家鄉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我對家鄉華寧縣的鄉村公路建設給老百姓帶來的生活改變和鄉村振興進行了走訪調查。通過了解,知道了近些年來華寧縣緊緊抓住國家建設“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扶貧以及“橋頭堡”建設等重大發展機遇,加快推進全縣路網建設全面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農村公路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彌玉高速公路(華寧段)建設順利,澄華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穩步推進;自然村道路硬化“村村通”項目加快推進,完成投資3.91億元,改建農村公路313條826.74公里,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隨著路網建設的穩步推進,帶動了華寧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鄉村振興,這些關於農村道路的發展和成績的取得,密切關係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路的變遷讓群眾的日子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鄉村公路的變遷,讓群眾出行更方便

家鄉華寧縣屬典型的山區農業縣,農村公路通而不達、達而不暢一直制約著全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我在走訪中瞭解到,華溪鎮三岔河至大新寨公路,是該鎮通往小寨、大新寨及建水縣利民鄉竹居河3個村委會21個自然村的一條重要通道,全長17公里的道路承擔著平均每年近50萬公斤烤煙、1.8萬噸柑橘、上千噸冬早蔬菜等農特產品的運輸任務,直接經濟總產值達1.01億元。但道路通而不達、達而不暢的問題十分突出,嚴重製約了沿途村寨的發展。同樣,隸屬華溪鎮的獨家村村委會,由於交通基礎設施滯後,路難行成為制約群眾脫貧致富的最大“瓶頸”。近年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隨著華寧農村公路網建設的推進,目前華溪鎮的三大路、獨暮路等通村公路已相繼開工建設,這將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要致富,先修路。為讓老百姓脫貧致富,華寧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農村公路建設,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四好農村路”領導小組,制定實施《華寧縣通建制村公路建設兩年行動計劃》,建設了通建制村公路35條365.5公里,實現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100%,目前完成全縣自然村村村通硬化路,解決了296個自然村群眾的出行難題,被評為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家鄉“四好農村路”的建設的確為老百姓帶來了實惠。登樓山盤山公路(又叫阿法路)是寧州街道阿矣寨村通往盤溪鎮法底村的重要通道,原先的阿法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群眾出行十分不便。為解決群眾出行難題,華寧縣委、縣政府整合資金,投資近4778萬元,對全長55.38公里的阿法路,按照農村四級主幹道的標準實施改造。通過改造,群眾出門踏上硬化路,抬腳就坐上公交車,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種出來的菜再也不怕顛爛賣不出去了,老闆直接來到村子收菜,為我們節省了不少運輸成本呢!”盤溪鎮富民村委會大墳腳村民小組村民李玉林高興地說。

華寧縣通過不斷加強城鄉交通運輸站(點)和農村公交設施建設,合理配置客運資源,目前全縣建制村通客車率達82%、鄉鎮通客車率達100%,截至去年底,已開通剩餘14個建制村客運班線,實現全縣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全縣農村公路網的建設完善,打通了農村網絡購銷運輸配送渠道,構建起“縣、鄉、村”三級供應鏈式運營物流網絡,解決了由鄉鎮到村“最後一公里”物流瓶頸問題,全縣建制村通郵率達100%。

目前,華寧縣通車裡程達1818.8公里,全縣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養護、路政管理和運輸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鄉村公路的變遷,讓村莊換新顏

華寧縣不僅修建好“四好農村路”,還大力開展路域環境專項整治,著力打造“一路一風景、一景一特色”的農村旅遊公路。目前,全縣轄區內的縣道、鄉道、村道綠化率分別為97.27%、72.1%、59.86%。

坐落於曲江河畔的甫甸社區,地處我市與紅河州交界處,距縣城27公里。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甫甸以種植甘蔗、烤煙、稻穀、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人均收入不到800元。群眾的經濟生活條件落後,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村莊周圍都是光山禿嶺,水土流失現象逐年加劇,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惡化。村裡人都說,那時的甫甸“山是光的,地是髒的,老百姓的口袋是空的”。由於交通和經濟條件改善,各種交通工具走進了千家萬戶,2017年末,甫甸社區擁有摩托車、三輪車、農用車、麵包車、轎車的農戶達到870戶,便捷的道路和交通工具為農民架起了通往外界的橋樑。2017年,該社區實現經濟總收入84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6071元,僅種植柑橘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農戶就有516戶。生活富裕了,居住環境改善了,家家建新房、戶戶搞綠化蔚然成風。隨著路網工程的推進,居民富裕了,村莊也更漂亮了,甫甸社區下拖卓小組已實現了美麗蛻變,一幅幅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新畫卷正在慢慢鋪展開來。

改革開放讓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條條鄉村公路的建設讓農村的老百姓走出去看世界,同時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幸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