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中醫傳承,爲什麼中醫都囑咐少吃無鱗魚?

先來說一個本人親身經歷:我平時吃無鱗魚,沒發現有什麼問題。可前些天被一隻馬蜂蜇了上臂,本來已經消腫快好了,可吃了鯰魚後大約一個小時後胳膊上又開始紅腫而且癢的不行。第二天家裡燒的黃辣丁就是黃丫魚,我有點顧忌沒敢多吃,只吃了兩條小的,飯後傷口處還是有些反覆。

千年的中醫傳承,為什麼中醫都囑咐少吃無鱗魚?

安徽農村大姐下河捕稀罕物賣,一斤50塊錢熱銷,日收入500元

後來翻閱了中醫書:中醫的醫書上確實有不吃無鱗魚的記載。裡面說了好幾種無鱗魚。古話說:甘草最怕無鱗魚。兩者相遇必傷人。其實無鱗魚和老公雞一樣是被民間習俗列為忌口食物最多的,俗稱發物。明確無誤的定性為吃了會加重病情,嚴重的甚至危及小命。尤其是歷史上曾有過巫術文化的民族和地區,更是流行這個說法和做法。無鱗魚,指的是身上沒有鱗片,如黃鱔、泥鰍、鯰魚等,淡水無鱗魚的生活環境一般都生活水溝,泥巴里,身上比較髒,而且是吃腐食長大的,身上細菌寄生蟲比較多。傳統中醫認為無鱗魚和有鱗魚相比,更偏溫性,易產熱,因此熱性體質的人應該少吃,否則會加重症狀,從臨床上觀察,確實也可見到病人食用上述實物後病情加重的情況。中醫裡無鱗魚屬於發物,會導致舊病的復發,一般中醫會建議少食用無鱗魚。不僅僅是中醫認為,西醫也認為無鱗魚應該少吃,因為無鱗魚普遍是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吃多了對身體沒有好處。東西方終於說到一塊去了。

千年的中醫傳承,為什麼中醫都囑咐少吃無鱗魚?

在亞洲市場的新鮮黃鱔

一般來說,海魚中無鱗魚要多於淡水魚,這個跟鹽度有關,鹽度越高魚越容易沒有鱗,比如鯉魚,青海湖裡的鯉魚就是裸鯉,正常淡水裡就是有鱗的,但是因為生存環境鹽度的升高,使其發生了進化。當然,同為淡水魚,比如像黃鱔、泥鰍是沒有鱗出,生活在洞穴中,吃腐爛的食物,重金屬殘留之類的。很多東西都需要適量,說少吃的原因是很多無鱗魚膽固醇都特別的高,建議中老年人每日攝取的膽固醇不要超過300毫克。而中醫說的少吃無鱗魚,品味無鱗魚性溫熱,吃多了容易讓人發熱。而且像魷魚這類的食物,性又偏涼,吃多了對脾胃虛寒的人是一種傷害。大部分的無鱗魚都屬於發物,有溼疹、蕁麻疹的人群,吃了會加重病情。因有結核病而服用異煙肼的人,就不能吃無鱗魚了,因為無鱗魚會同異煙肼裡面的單氨氧化酶產生反應,容易導致頭暈頭痛,血壓升高。嚴重的可能會導致腦出血~生病的人吃無鱗魚,容易導致加重病情或讓病情發生改變,不利於治療。任何事物都是過猶不及,病從口入,吃東西一定要小心謹慎啊……

千年的中醫傳承,為什麼中醫都囑咐少吃無鱗魚?

水下鯰魚

無鱗魚死後容易腐壞的特點,也是促成人們少吃它的原因之一。典型的是老鱉河鰻黃鱔泥鰍,死了發硬就要丟棄,如果這樣子做來吃,味道很不好還不重要,死後體內很快產生的毒素,會跟河豚一樣的毒死人。無鱗魚脂肪和含鹽典高對人體不是很好現在的人一般營養過剩中醫說的不無道理,作為一個有職業操守的中醫師也會根據病人的體質來要求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都是有要求的!但幾千年來的經驗不是一話就給概定的,希望大家不要斷章取義和一面之詞來否定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