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数说安徽城镇居民生活巨变

改革开放40年,是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升级的40年。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获悉,我省的统计调查数据精确地记录下每一个历史阶段安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数量、内容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始于凤阳县小岗村的改革开放给全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巨大实惠,安徽城镇居民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收入增长,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亦不断增加。2017年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0740元,比1981年增长了51.9倍,年均增长11.7%。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消费内容由单调转向多样,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消费档次不断提升。

安徽城镇居民距离进入“最富裕”生活标准已不远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是反映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地区富裕程度最直观、最简洁的度量。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一个著名原理:一个国家居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占比越大,这个国家越穷;反之,这个国家越富裕。这就是恩格尔系数的由来。联合国粮农组织据此划分出国家贫富的参考性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的为最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变化过程反映了安徽城镇居民生活由贫困到富裕的变化过程。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6665元,比1981年增长27.1倍,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2.1%,安徽城镇居民从整体上看,已经稳定地处于富裕阶段。1981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2元,恩格尔系数高达60.5%,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城镇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吃和穿,平均消费倾向高达92.2%;1984年安徽城镇居民的消费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9.4%,开始低于60%的贫困到温饱的分界线;1998年,安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9.5%,开始低于由温饱到小康的分界线,2006年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开始低于由小康到富裕的分界线达到39.8%;2017年安徽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32.1%,整体上距离进入“最富裕”生活标准已经不是太远了。

安徽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表明居民饮食质量不断提高,主食比重下降,营养丰富的副食类消费比重不断上升,食品种类趋于多样化,各种生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消费量迅速增加,食品不再仅仅是保证人们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具有改善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功能产品。

传统衣着开始注入高科技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御寒保暖耐穿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2017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544元,比1981年的49元增长30.5倍,年平均增长10.1%。

现在,人们对于衣服鞋帽等衣着类穿戴产品的要求,不仅是保暖防晒吸汗和时尚新潮漂亮,能在重要场合抓住别人眼球,而且要求衣着穿戴产品能够高效阻燃、防水防油、去污抗菌、防静电、防辐射,甚至要求穿戴产品能够对人体进行保护、对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调节。具有这些功能的穿戴类产品确实已经开始进入普通城镇居民家庭,集“轻、薄、软、美、牢、暖、特”于一身的特殊面料服装更是席卷街头。

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居住面积迅速增加,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日益改善。

201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7.4平方米,比1981年的5.85平方米增长了6.4倍。同时,住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家庭住宅内配备自来水、卫生间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日益重视现代化装修,讲究居住环境的舒适和温馨,各种配套耐用消费品逐渐普及,日益现代化。1981年,安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冰箱仅0.33台,洗衣机仅1.67台。2017年底,安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冰箱100.2台,洗衣机97.3台,空调164.6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为4235元,比1981年的16.7元增长252.7倍。

精神文化消费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2017年,人均支出2372元,比1981年的29.5元增长79.4倍。

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耐用品的拥有量也迅速增加。198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从不到0.5台,到2017年增加到133.8台,而且其中85.2台接入了互联网。其他耐用文化娱乐消费品,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2017年末,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59.9台,由于高度普及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一些照相机、摄像机、音响设施等有淡出非专业人士居民家庭的趋势。此外,越来越多城镇居民通过上网的手机或电脑等在网上学习、读书、看视频的人明显增加,城镇居民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旅游、饲养宠物的支出也明显增加。

出行更加方便,通讯方式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发生了深刻变化。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914元,比1981年增长673.6倍。交通运输的多元化,解决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出行难问题,居民可以选择飞机、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私家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各种交通工具。通讯方式也由过去的电报、信件发展到移动电话、电子邮件等新兴通讯工具,改变了通讯领域落后、低效率的局面。

曾经十分罕见的移动电话和小轿车,已经成为城镇家庭的普及品。2017年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29.8部,其中153.8部接入互联网,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8.6台。连上高速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不仅让人们的通讯交流变得可以随时随地能够进行,而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徽城镇居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防病意识明显增强,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2017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275元,比1981年增长662.8倍。安徽城镇居民家庭除了生病就医之外,还更加注重日常保健以提高身体抵抗力,注重健身和滋补保健品的消费。

影响安徽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因素分析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一定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一定的消费能力。安徽城镇居民收入长期稳定较快的增长,是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的最重要因素。1981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391.9元,到2017年增长到31640元,增长了73.4倍,比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高14.5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断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业观念不断更新,就业门路增多,城镇居民的经营和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工资收入、经营收入以及各种财产收入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的转移性净收入也快速增加。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在消费品市场上,价格基本放开,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居民消费品供给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居民消费有了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的权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上网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上购物突破了实体空间的局限,扩大了居民消费的空间,缩短了居民与消费商品和服务的距离。网上购物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商品质量、性能、品牌和服务的选择空间。

此外,我省居民的消费观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变迁。改革开放40年,安徽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消费者只要求温饱,人们消费以满足自己生活的基本需要为主,可支配收入基本上用于衣食住行,商品好不好,耐不耐用,性价比高不高是决定人们消费的关键因素,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不换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线上消费已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形式,绿色消费、共享消费、自我价值实现等现代消费观念逐渐显现。人们的消费行为除了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外,更加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充实。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人们更多的会考虑是否时尚、个性、引领潮流。一些人开始对品牌、潮流、品味等附加价值的消费,一些人更加注重对体育、休闲、娱乐、新闻、知识、技能、文化的消费,尤其是伴随着手机支付而产生的信贷消费的普遍化,人们在依靠现有积蓄无法满足需求时,通过信贷方式提前满足消费,先享用,后付款,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记者 汪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