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建窯束口盞

在建盞與點茶法一文中我們解釋過建盞與點茶的關係,而束口盞作為建盞中最常見的一類,其具體的作用究竟是什麼,背後又有哪些故事。下面,筆者帶大家解讀束口盞。

解讀建窯束口盞

烏衣巷柴燒

束口盞,顧名思義,束口類型的鬥茶盞。目前採集到的樣本主要是兩種造型:深腹束口盞與潛腹束口盞。都是厚胎型,均為標準的鬥茶用盞。

為什麼說束口盞是鬥茶盞。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優秀的建盞幾乎都集中在這一盞型。也正是點試茶家珍之的對象。其造型完全是根據鬥茶需要而設計的。這一類盞所見均為厚胎,黑胎和厚胎是“熁之久熱難冷”的需要。這點也是鬥茶最緊要的一點。

而束口作用是多方面的:(1)利於包鑲金銀扣,現在所見宋代的銀扣邊均為寬邊,包鑲到何處宋代有宋代的標準;(2)擊拂時約束茶湯外溢(3)有利約束熱量散發,利於保溫;(4)鬥茶時茶湯離開束口線或銀扣邊一線或二線會有一個統一的要求,對茶湯起到統一標尺的作用,以利於驗看勝負(水痕)。以上四點和鬥茶均密切關聯。同時束口盞僅有中型盞,相對具有使用上的單一性。深腹盞口徑一般在12.5cm±1左右,高度在7cm±0.5左右。淺腹盞底徑和深腹盞略同,內寬也相當,僅高度腰斬三分之一,一般口徑在10.5cm±0.5,高度5cm±0.5。淺腹束口盞今又被喚作香爐閣,也頗為貼切。鬥茶時兩種盞根據茶量選用,《大觀茶論》盞條中提到:“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

解讀建窯束口盞

反之束口盞較為厚重、疊放空間大、不易清洗等,並不適宜用作商業用途。

千團輸大官,百餅銜私鬥。銜私鬥的不僅是茶餅,還有茶器。就像今天的高爾夫球、乒乓球比賽一樣,球杆和球拍是可以自己帶的。顯然宋代茶家也有自己挑選自己喜歡的茶器,隨身攜帶的習慣。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另外《宋史·卷一百一十九 志第七十二禮二十二(賓禮四)》載:“皇帝御紫宸殿,六參官起居。北使見畢,退赴客省茶酒,遂宴垂拱殿,酒五行,惟從官已上預坐。是日,賜茶器名果。”

解讀建窯束口盞

在這裡,茶器不光列為賜品還進行了獨立的命名,足見其名貴並已成為非常個體化的一種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