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黃庭堅 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

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此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擅長行書。全帖字形欹正參錯,或大或小;結構左右疏密相間,時緊時放;運筆渾厚中帶俏麗,圓轉中又見勁挺,布白時疏能走馬,時又密不通風,渾然天成,自然生動,形成強烈的節奏韻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動,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憤慨;有時仰天嘆息,有時不甘壓抑,是當時蘇軾感情的生動流露。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從“自我來黃州”起到“病起頭已白”,特別是前三行,結體鈄正、大小變化懸殊,時往東去,又往西來,斜斜正正,大大小小,運筆尚未放開,布白也很蕭疏,猶如重撫窘境,心情抑鬱,欲訴難言,欲哭無淚,希望破滅,苦境難移,反映出一種“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無限失望的傷情。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從"春江欲入戶”句,到“死灰吹不起”,字體明顯放大,筆畫奔放急促,運筆不計工拙,隨心所欲,似無韁駿馬,一任其馳騁奔騰,布白密結,似乎透不過氣來,反映出蘇軾心潮澎湃,悲憤齊湧,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蘇軾竟落到“煮寒慕”“燒溼葦”的這般困境,似乎可以聽到他在呼喊蒼天,而蒼天給予他的回答是綿綿的寒雨。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情緒突然悲落,只有長嘆息,“燒溼葦”、“烏街紙”二句布白突然蕭疏,墨色慘淡,直筆無限拉長,就是反映了這種慨嘆人生的感情,由於“君門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嘆息而已。心情漸為恢復,到末尾行筆又復緩慢,持重而平穩地收筆完篇,字體和行筆效果與篇首遙相呼應,輝映合拍。全篇有雄肆毫放之風,清雅書巷之氣,情感發自丹田,氣勢貫於手筆,從中可看出蘇書深厚的功底,筆墨技巧昭昭在日,確實具有心手相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的氣勢。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名碑名帖|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