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文丨李師帥

2012年,隨著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播出,“美食”似乎成為人們社交的一個重要話題。打開朋友圈,齊刷刷的“曬美食”“深夜放毒”行為,讓人不禁感嘆,確實是“民以食為天”。如果說以往美食更多是一種滿足人們生存需要般的存在,那麼經過影像的奇觀化,“美食”成功成為了人們情感寄託與生活再發現的一種表徵。

10月28日,陳曉卿團隊的《風味人間》於騰訊視頻與浙江衛視開播,讓不少觀眾感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舌尖上的中國3》。”而10月27日,由汪涵、李誕、林彥俊組成“野生兄弟團”的《野生廚房》也正式出發,一輛餐車加上三個男人一口鍋的配置,這一次他們要自駕去“野外”進行一次次的“野炊”。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兩檔節目,雖然一個是紀錄片,一個是真人秀,但是搭載了共同的題材——美食,於是乎將它們放置在一起看的時候,或許能看到在“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節目的變與不變。

”風味“與“野廚”:用美食展現更廣闊的“天下”

透過一部美食類紀錄片,觀者們往往能看到什麼?首當其衝的,美食類紀錄片往往都是一部部活的吃貨攻略,觀者自然能夠通過影像,知道什麼是好吃的,這是美食紀錄片的第一個功能——告知。

《風味人間》也不例外。第一集《山海之間》,向大家推薦的特色菜餚有好幾道——巴楚的蘑菇羊肉湯拌麵,伴隨著吭哧吭哧的聲響,就能讓人吃出一種氣吞山河的快感;瓦屋山的冷筍,配合上鮮美的雞湯,讓人根本停不下來;而被蒸熟的洋芋趁熱捶打,再加上油潑辣子以及韭菜碎,顯然讓人感受到一種融會貫通之感。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而將螃蟹進行精心的拆分,把蟹殼熬製成油,再用蟹油浸潤膏黃,添加鹽與少量魚露輔佐,和香氣四溢的米飯進行攪拌,不少人看著都會口水直流;還有那薄如紙片的火腿肉,配合精細的刀法,似乎愈加讓人垂涎欲滴……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是的,《風味人間》的第一集就用超高清攝像頭紀錄下了每一道美食的細節,觀眾自然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知道好吃的美食有什麼,併產生強烈的慾望——“好想吃啊!”或許這就是美食紀錄片需要完成的第一步。

而在這之後,美食紀錄片還需要做到的或許是更高層次的滿足——例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求知慾,滿足人們“看天下”的宏大格局。於是,《風味人間》這次走出國門,除了展現中國特色的民間食物,也呈現了一幅全球的美食版圖,進而完成著一個深刻的文化命題——東西方的美食文化以及差異性何在?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中國火腿純農家自制,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需要經歷風吹日曬的製作方式與西方截然不同,而在食用上,中國喜將火腿肉蒸著吃、炒著吃、煮著吃,也與西方有著區別。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對於這道美食的喜愛。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再例如中國的洋芋要蒸熟後經過捶打,澆上油潑辣子,而西方的土豆泥則是要加上奶酪的,這都是《風味人間》帶給觀眾們新的視野,所以,

“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透過美食這一“媒介”,似乎搭建起了一座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樑,這便是《風味人間》讓人們看到的“世界”。

而《野生廚房》又讓人看到了什麼呢?當汪涵、李誕、林彥俊加上陳赫(飛行嘉賓)自駕到重慶武隆,在山間溪旁,他們要自己搭建灶臺、自己生火、自己煮火鍋的時候,當石頭被燒得巨熱,而把醃製好的牛肉直接放上烤制的時候,彷彿這就是人們心儀已久的生活。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迴歸自然,體驗原始,找到初心,或許這就是《野生廚房》的生活哲學,在這樣的節目邏輯中,他們吃什麼“美食”或許沒那麼重要,但有意義的是它能夠讓人們看到一種生活方式與心態,或許這也是美食題材節目更為深刻的內涵。

騰訊B站等平臺:用美食拓展更寬闊的格局

2014年後,隨著中國綜藝節目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紀錄片的市場化運作,美食類的綜藝節目和紀錄片似乎也得到了全面的釋放。

美食紀錄片方面,當《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走紅後,B站也獲得了“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稱號。隨後B站率先佈局紀錄片內容,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則為其創造了紀錄片最高播放記錄,由此可見“美食”的巨大能量。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而騰訊視頻則在與《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BBC頭部紀錄片不斷合作的過程中,佈局著自己紀錄片精品化的版圖打造,於是,《風味人間》應運而生。

加上陳曉卿現為騰訊視頻的副總編輯,將負責騰訊視頻旗下所有紀錄片工作室的整體把控,這也可以看出騰訊視頻對於紀錄片板塊的看重。或許,《風味人間》就是騰訊視頻邁向自制紀錄片探索的重要的第一步。此外,此次騰訊視頻還同步上線了《風味實驗室》這一綜藝節目以配合《風味人間》,傳播矩陣的打造足以見得騰訊視頻用“美食”打開紀錄片板塊格局的決心與信心。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所以,雖然中國紀錄片市場化、商業化的盈利模式仍待考究,但顯然用“美食”作為切入口,是相較明智的選擇。至少截止到現在,《風味人間》已經引得了許多“淘寶同款”的誕生,這或許就是重要的一環。

而在美食綜藝方面,從1999年的《天天飲食》,到2009年的《爽食行天下》,再到2014後出現的《十二道鋒味》《星廚駕到》《美味星婆媳》《拜託了冰箱》《吃光全宇宙》《姐姐好餓》等,可以說美食綜藝已經成為各大衛視以及視頻網站的重要的綜藝節目類型。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當然,爬梳美食綜藝的進化路徑,節目的功能早已從資訊服務轉為了“美食+”的多元格局。無論是美食+訪談,美食+競技,還是美食+遊戲,或許這些美食綜藝都還沒能突破“美食”固有的一種範式,仍然以“烹飪”為主,直到《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等慢綜藝的走紅,融入美食的元素,加上“生活”的概念,是的,美食綜藝的內涵與能量一下子就被更大深度地釋放,於是《野生廚房》應運而生,而這或許也能進一步拓寬芒果TV的自制綜藝版圖。

邊界逐漸模糊:美食其實也可以很高級

如果再仔細琢磨如今的紀錄片與綜藝,不難發現有一種有趣的趨勢:即紀錄片的綜藝化與綜藝節目的紀實性。

例如今年騰訊視頻的《奇遇人生》,就可以看做是真人秀節目的紀實性的顯著表徵。無論是節目中突然走失的小象,還是春夏追逐龍捲風的諸多不可抗因素,這都使得節目頗具“真實感”,而這樣的“真實感”並不等於真實,但卻能夠帶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共情”;

其實《野生廚房》也有這樣一種意味。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而紀錄片的綜藝化,回想以往的紀錄片拍攝與剪輯,可能就是大全中近景的一種前進式的堆積,加上解說詞就好了。但是發展到現在,紀錄片拍攝的手法更細膩了,例如《風味人間》運用了顯微鏡頭進行拍攝,以呈現精細的美食質感;其次就是紀錄片也不再是為了真實而真實,而是學會了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真實。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舌尖上的中國》講述了一家又一家的美食,而《風味人間》也沿用了這樣的方式,用講故事的方式,譬如爺爺帶著小女孩去採摘青麥的過程展現,其實就是一種故事化的表達。

對此,陳曉卿表示:“端著紀錄片的碗、看著真人秀的鍋,這肯定是一件特別討好的事情。現在的紀錄片要吸引更多觀眾去看,靠的是對生活細節的真實捕捉,對生活裡戲劇性因素的呈現,講故事是核心,技術不是最重要的。”

“風味”開播“野廚”上線,後舌尖時代“美食”題材的走紅與泛化

而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一邊是將“真實”擺在重要位置的美食紀錄片,用一幀幀高清的鏡頭、故事化的敘事讓人嗅到綜藝化的味道;另一邊則是將“秀”放在顯眼位置的綜藝節目,用近乎紀實的方式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真實感”。

對於美食題材節目而言,無論是紀錄片亦或是真人秀,兩者邊界的逐漸模糊都讓“美食”不再那般“膚淺”,而轉向成了一個更為高級的存在,畢竟現在,

美食不再僅僅是簡單的茶米油鹽醬醋茶,而成為了某種生活方式的表徵,成為了某種生活哲學,也成為了文化交流的橋樑。這是美食的能量,當然也是紀錄片亦或者是真人秀這樣的媒介賦予美食的熱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