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山川秀美,人文濟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宣城,別稱宣州,素有“鎖三吳,襟兩浙”之美譽,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丹陽郡(治所為宛陵,今宣州區),幾經朝代更替,歷經郡、州、府、路,綿延2000餘年,一直為江東名邑,古代皖南的區域性中心,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現轄1區(宣州區),5縣(績溪、涇縣、廣德、旌德、郎溪),1縣級市(寧國市),人口280.4萬(2017年)。

宣城:山川秀美,人文濟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山川秀美,人文濟盛

宣城地處江南,為我國東南丘陵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帶,域內依山帶水,三山疊翠(東連天目山,西靠九華山,南倚黃山),青弋江、水陽江源遠流長,河湖縱橫,星羅密佈,植被蔥鬱,物產富饒,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醉臥青山綠水間,清淡恬靜自悠然,歷代文人墨客皆流連往返。

宣城:山川秀美,人文濟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宣城“自古詩人地”,佳作浩如煙海,文脈與日月共輝。“江南詩山”,李白有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江南四大名樓”之謝朓樓,“長空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可謂一時洛陽紙貴,譽滿天下。“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聽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千古佳話,遐邇聞名……

宣城:山川秀美,人文濟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宣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房四寶”之鄉,所轄績溪縣是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一條徽杭古道,飽經風霜,見證了徽文化和徽商的源遠流長,查濟古鎮、龍川古村、胡氏宗祠、仁裡古鎮、赤灘古鎮……徽州的舊時光,如星河燦爛,文風昌盛,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宣城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這裡也“宋代開山祖”梅堯臣、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的故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可見一斑。

宣城:山川秀美,人文濟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製造,宣城樣板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生態稟賦和人文底蘊是獨特的優勢,但也需要工業的支撐,究竟是旅遊立市,還是工業立市,取捨之間,考驗著智慧。近年來,宣城立足市情,以“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文化名市”為抓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進綠色與製造業相融合,著力打造“綠色製造,宣城樣板”。

宣城:山川秀美,人文濟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旅遊業是典型的綠色產業、朝陽產業,是新舊動能轉化推進高質量、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宣城市堅持將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培育,以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皖南國家旅遊示範區為契機,紮實推進旅遊供給側改革,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景區品質,加大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強化品牌營銷推廣,讓青山綠水流遍金。2017年宣城旅遊總收入達270.02億元,同比增長31.43%,位居全省首位,遊客接待量311.35萬人次,增幅21.78%,為全省第三。可見,由資源大市向旅遊強市邁進,旅遊業已經成為宣城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宣城:山川秀美,人文濟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製造是指產品從設計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週期,對生態破壞最小,且資源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使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相協調的一種現代化製造模式。宣城在推進“製造強市”建設過程中,突出綠色低碳引領,全力打造綠色產業體系和綠色製造體系(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同時聚焦產業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創新驅動,壯大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獨具宣城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2017年宣城榮獲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古老的宣城,潑墨山水之間,必將繪就出一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壯麗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