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国企与90后高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黑幕”?又是临时工?

资产千亿的国企+90后的少女高管,如此组合,它能不火起来吗?

想要知道具体有什么“黑幕”,需要先来了解一下高新控股到底是什么公司。

怎样的一家“千亿国企”?

陕西省内资产过千亿的国企,扳着指头应该是能数过来的。

但是,对于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控股)这家公司,印象确实不深,似乎不在“市场”范畴内。

相反,作为其同胞兄弟的西安高科集团,与西安原住民的生活交集倒是蛮多的,一方面是其作为高新区国企长子的地位,另外则是其下属的紫薇、高科、高新、天地源几家地产公司开发的诸多楼盘。

千亿国企与90后高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黑幕”?又是临时工?

在财经媒体从业人士的企业研究范畴中,一般都会自动跳过高新控股。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这根本就不能称是一家市场企业。

真正市场化范畴的公司是高科集团,而高新控股一般是开发区管委会的融资平台。

千亿国企与90后高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黑幕”?又是临时工?

说的直白一点,这就是一家融资用的壳公司,也就是空壳公司而已。这种公司一般会被装进去很多基础设施类的资产,做大它的资产规模,便于在金融机构、债券市场进行资金融通业务。

其实,国内多数开发区都存在此类情形,除却产业投资平台之外,一般都会再设立一个融资平台企业。

后者与高新控股的作用、功能都是一样的,这类公司一般会放在财政局,便于整体管理。

对大部分的银行而言,心知这是一家壳公司,为何还愿意给放贷呢?毕竟,银行的业务也不好做,相比之下有政府信用背书,银行是不担心这类壳公司会倒闭之类的。

另外,这类公司也不会有太多的市场化业务,所以《新京报》称高新控股的利润低于政府补助,这是必然而且常态的。

90后是怎么上位的?

其实它就是一个壳子,或者说披着国企的外衣的空壳子公司,本质还是一个融资工具而已。

既然只是壳子公司,自然没必要存在太多的员工了,毕竟只需要算算账、合并个报表、作个担保、搞点贷款什么的。

所以,一般情形下,这类壳公司的总部,都不会存在太多员工,十来个人是差不多的。

早先时候,西安尚未出台事业单位在编员工不能兼职下属企业的规定时,这类壳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一类的高管,一般都是财政局的局长、副局长、科室主任来兼任的。

这个兼职一般是没有什么薪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的查账和审计是过不去的。

后期,随着中央要求公务员不能在企业兼职规定的出台,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规定后,这些开发区的财政局长们也就不能在这类壳公司兼任职务了。

千亿国企与90后高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黑幕”?又是临时工?

对这些局长们而言,此时心里应该是偷着乐呵,兼职是多了份责任,不兼职是卸了担子。

但是,这样就存在诸多问题了,管委会的资金融通业务不能停,没有董监高的话,怎么去像模像样的装成一家千亿国企呢?

这也就是80后董事长和90董事浮现的缘由了——以前由局长们来兼任的时候,虽然是挂名的董监高,但他不可能跑也不大会胡搞,可靠性是有保证的;

这不让兼职的话,总不能在外边随便找一群董监高吧?

本身就没有市场竞争业务,你就是公开搞招聘也没有人愿意来啊!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肉还得烂在自己锅里,用在壳公司这里,就成了麻烦还得局里的人来背。

事业编制的员工是不能兼职的,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委屈一下派遣制的员工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非编人员”、“临时工”了。

被派遣到财政局来工作的员工,一般薪水待遇都不会太高,年龄也不会太大的,而且基本上女孩才愿意去做……

于是,80与90后们就这样“堂而皇之”的成为“千亿国企”的董监高了!然后不幸被“曝光”了,在遮遮掩掩之下,产生了诸多“黑幕”猜想。

它有着怎样的“黑幕”呢?

换句话说,本身不存在市场竞争性业务,谁来当挂名董监高,都不是“好差事”,都只是一个傀儡。

最重要的是,派遣人员的工资仍然由派遣单位发放,所以他们担任董监高后工资自然不变!

这类以融资为目的的壳企业,它的董监高本身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背锅侠,有责任没权力!

至于是跟谁家银行贷款,什么时候该还利息,要在银行间市场融资等等业务,还真不是挂名董监高来决定的事。

能够拍板的人寥寥可数,管委会的财政局长也未必能决定,这些都是分管财政的副主任和管委会主任才有权限的事。

其实,这件事的路径与逻辑是很简单、清晰的,为什么就一直说不清楚呢?

再来看看三个小姑娘的背景

三个小姑娘的大致情况,一个籍贯江苏徐州,一个宁夏银川,还有一个是西安本地户籍。

千亿国企与90后高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黑幕”?又是临时工?

80后的董事长李甜先后以劳务派遣的身份供职于高新区督察考核办、会计核算服务中心,实际从事的岗位为会计,亦为普通家庭出身。

另外两人的大致情形亦差不多,家庭状况稍微好一些,也无非父亲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程师而已。

这事情为何一直没有公开的去解释呢?

其实,它最怕的问题在于对公司后期在银行间的融资产生负面影响,这才是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