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國企與90後高管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黑幕」?又是臨時工?

資產千億的國企+90後的少女高管,如此組合,它能不火起來嗎?

想要知道具體有什麼“黑幕”,需要先來了解一下高新控股到底是什麼公司。

怎樣的一家“千億國企”?

陝西省內資產過千億的國企,扳著指頭應該是能數過來的。

但是,對於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新控股)這家公司,印象確實不深,似乎不在“市場”範疇內。

相反,作為其同胞兄弟的西安高科集團,與西安原住民的生活交集倒是蠻多的,一方面是其作為高新區國企長子的地位,另外則是其下屬的紫薇、高科、高新、天地源幾家地產公司開發的諸多樓盤。

千億國企與90後高管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黑幕”?又是臨時工?

在財經媒體從業人士的企業研究範疇中,一般都會自動跳過高新控股。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這根本就不能稱是一家市場企業。

真正市場化範疇的公司是高科集團,而高新控股一般是開發區管委會的融資平臺。

千億國企與90後高管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黑幕”?又是臨時工?

說的直白一點,這就是一家融資用的殼公司,也就是空殼公司而已。這種公司一般會被裝進去很多基礎設施類的資產,做大它的資產規模,便於在金融機構、債券市場進行資金融通業務。

其實,國內多數開發區都存在此類情形,除卻產業投資平臺之外,一般都會再設立一個融資平臺企業。

後者與高新控股的作用、功能都是一樣的,這類公司一般會放在財政局,便於整體管理。

對大部分的銀行而言,心知這是一家殼公司,為何還願意給放貸呢?畢竟,銀行的業務也不好做,相比之下有政府信用背書,銀行是不擔心這類殼公司會倒閉之類的。

另外,這類公司也不會有太多的市場化業務,所以《新京報》稱高新控股的利潤低於政府補助,這是必然而且常態的。

90後是怎麼上位的?

其實它就是一個殼子,或者說披著國企的外衣的空殼子公司,本質還是一個融資工具而已。

既然只是殼子公司,自然沒必要存在太多的員工了,畢竟只需要算算賬、合併個報表、作個擔保、搞點貸款什麼的。

所以,一般情形下,這類殼公司的總部,都不會存在太多員工,十來個人是差不多的。

早先時候,西安尚未出臺事業單位在編員工不能兼職下屬企業的規定時,這類殼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監事一類的高管,一般都是財政局的局長、副局長、科室主任來兼任的。

這個兼職一般是沒有什麼薪水,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後的查賬和審計是過不去的。

後期,隨著中央要求公務員不能在企業兼職規定的出臺,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些配套規定後,這些開發區的財政局長們也就不能在這類殼公司兼任職務了。

千億國企與90後高管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黑幕”?又是臨時工?

對這些局長們而言,此時心裡應該是偷著樂呵,兼職是多了份責任,不兼職是卸了擔子。

但是,這樣就存在諸多問題了,管委會的資金融通業務不能停,沒有董監高的話,怎麼去像模像樣的裝成一家千億國企呢?

這也就是80後董事長和90董事浮現的緣由了——以前由局長們來兼任的時候,雖然是掛名的董監高,但他不可能跑也不大會胡搞,可靠性是有保證的;

這不讓兼職的話,總不能在外邊隨便找一群董監高吧?

本身就沒有市場競爭業務,你就是公開搞招聘也沒有人願意來啊!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肉還得爛在自己鍋裡,用在殼公司這裡,就成了麻煩還得局裡的人來背。

事業編制的員工是不能兼職的,怎麼辦呢?

那就只能委屈一下派遣制的員工了,也就是平時所說的“非編人員”、“臨時工”了。

被派遣到財政局來工作的員工,一般薪水待遇都不會太高,年齡也不會太大的,而且基本上女孩才願意去做……

於是,80與90後們就這樣“堂而皇之”的成為“千億國企”的董監高了!然後不幸被“曝光”了,在遮遮掩掩之下,產生了諸多“黑幕”猜想。

它有著怎樣的“黑幕”呢?

換句話說,本身不存在市場競爭性業務,誰來當掛名董監高,都不是“好差事”,都只是一個傀儡。

最重要的是,派遣人員的工資仍然由派遣單位發放,所以他們擔任董監高後工資自然不變!

這類以融資為目的的殼企業,它的董監高本身是沒有什麼權力的。

這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背鍋俠,有責任沒權力!

至於是跟誰家銀行貸款,什麼時候該還利息,要在銀行間市場融資等等業務,還真不是掛名董監高來決定的事。

能夠拍板的人寥寥可數,管委會的財政局長也未必能決定,這些都是分管財政的副主任和管委會主任才有權限的事。

其實,這件事的路徑與邏輯是很簡單、清晰的,為什麼就一直說不清楚呢?

再來看看三個小姑娘的背景

三個小姑娘的大致情況,一個籍貫江蘇徐州,一個寧夏銀川,還有一個是西安本地戶籍。

千億國企與90後高管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黑幕”?又是臨時工?

80後的董事長李甜先後以勞務派遣的身份供職於高新區督察考核辦、會計核算服務中心,實際從事的崗位為會計,亦為普通家庭出身。

另外兩人的大致情形亦差不多,家庭狀況稍微好一些,也無非父親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工程師而已。

這事情為何一直沒有公開的去解釋呢?

其實,它最怕的問題在於對公司後期在銀行間的融資產生負面影響,這才是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