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毕盟:从双非到哥大SIPA,我的申请之路

—仅以这份申请总结送给世界上最好的我在世毕盟的咨询师和Mentor。

个·人·背·景

↓↓↓

✦北二外13级经管类专业

✦毕业后gap一年申请master(美东几所+瑞士一所)

✦均分87.6,校级、市级荣誉

✦托福100+

✦GRE320+(数学满分)。

GAP前的经历:外企实习两个月,国家级政府机关实习半年,NGO工作一年半,INGO工作一年半,联合发起一场针对中美高中生的服务学习论坛,作为青年代表出席联合国NGO/DPI年会(韩国)、北大燕京学堂社会创新论坛,在约旦/以色列实地调研难民及社会创新情况,在肯尼亚贫民窟支教。

GAP(申请之前)做了什么:在国内一家关注叙利亚难民的NGO中全职,在中东地区深入调研一个月,在UNV年度会议中发言,在上海陆家嘴做了一场TEDx演讲。

为什么出国

为什么GAP

为什么有这样的软背景

为什么选择MPA/MPP

↓↓↓

出国是刚进入大学时候就确定下来的想法。其实想法很简单纯粹,只是想“咸鱼翻个身”。所以从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目成绩。大一时候最老实了,还拿了一等奖学金(前2%)。但随着社会活动增多,就慢慢地在课业上松懈了。毕业时候均分是87.6,虽然不算高,但也没给申请拖后腿。我觉得申请时候,GPA别太难看就行了。

但当时只是明确了不去英国:在北欧、日本、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之间选来选去。不去英国一是因为项目太短了,大多项目只有九个月,而我希望研究生阶段能够获得时间更久的系统化学习;二是因为我双非的背景,在申请英国老牌名校的时候往往会事倍功半;三是在英国读完书找工作非常困难,但我希望毕业后能先在国外短期工作一阵。和英国说拜拜是很容易的,但选择其他国家和地区时就比较吃力了。我对哪里都很喜欢(甚至考虑过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因为太爱开普敦了)。类似的浪漫主义是纠结的理由之一,理由之二是我一直不怎么敢正视去美国这个选择。

我对GRE有莫名其妙的恐惧和畏难情绪,总想躲着。大四上学期我曾申请过一次,那时候没太想清楚,考了托福,只申请了新加坡NUS这一所。等待结果时想清楚了:好不容易出国读个学位,还是不要委屈自己,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时候终于铁了心,准备去美国。所以决定GAP,毕业后在国内一家帮扶叙利亚难民的NGO里全职。

现在看来,我特别感谢这个决定:一是因为在社会上工作了以后,特别是在NGO这样一个满是情怀的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以后,更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比当学生的时候想明白太多了;二是这份工作给了我一个在研究生阶段社交的资本,我可以向别人介绍我做的事情,向那些有工作背景的同学学习他们的经验,或者为我的组织带来资源,牵头一些可能的合作。

说到本科生活,我一直觉得自己过得很自由,并对这种自由充满感激。它让我有了不断尝试的可能,可以花大把的时间做想做的事情(比如出国各种浪)。但不得不说,双非的背景就像一处天花板,不光是在申请欧洲学校时不利好,而且严重影响找实习,进而打击自信心。金融、咨询这类别的行业,对于实习申请者的背景要求(尤其是学校要求)是比较高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target school的概念在市面上流行,“鄙视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经管方向的学生还会选择不同行业的外企,门槛没有前者那么高,但竞争更加激烈,像是一片红海。

在实习的“名利场”里浮沉了一番后,很偶然地,我接触到了NGO。我被这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感觉吸引了,身边的小伙伴富有理想,气氛轻松友好,所有人都在凝聚力量,为了一个目标一同努力。久而久之,我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先是教育,后来是人道主义援助。我在这个方向上深挖,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就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出国读书的想法,和NGO的工作经历碰撞在一起,生成了“去读MPP/MPA”这个念头。

为什么选择世毕盟

↓↓↓

➜选世毕盟的理由也很简单:工作以后太忙了,需要被人催着才能顾得上申请;网络上的信息太多太杂,找专业的团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把所有的经历串起来然后使其在逻辑上自洽,其实并不容易,相比于闭门造车,找到经验丰富的团队提供建议会事半功倍。在这三点上,世毕盟都很好地满足了我的需求。

这时候就要好好夸夸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了。自打加入了世毕盟后,培训师姐姐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定期发来邮件,清晰明了地讲明白在什么时间应该做完什么事情;并且发来世毕盟举办的申请培训课链接,提醒我挤时间收听。这种不定期的提醒让我产生了紧迫感,不断督促自己,就算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准备申请,不可怠慢。

和培训师姐姐沟通是非常愉快和高效的。关注这个MPP/MPA比较久了,我对选校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那天和培训师姐姐聊学校,没过2分钟就确定好了。MPP/MPA是很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地理位置成了选校时的首要考量因素,优秀的地理位置便于寻找实习和积累人脉。美东这边,波士顿有Harvard,纽约有Columbia和NYU,首都华盛顿特区有GGT和JHU的SAIS(SAIS没申请)。

除此之外,还投了美东的其他几所来增强安全感(比如UMich密歇根安娜堡、Cornell),以及瑞士日内瓦的Graduate Institute Geneva(后来除了哈佛给了拒信,剩下差不多都给offer了)。不光是选校,在WES认证、ETS寄成绩、网申填信息、安排模拟面试时,培训师姐姐也几乎是随叫随在,有问必答,专业素养非常过硬。

在PS和essays上,MPP/MPA这个选择真的是太恐怖了。每一所学校的文书要求几乎都是不同的(申的越多就越怀疑人生,后悔没有选择世毕盟的B项目),可能这所学校要求你描述领导力经历,下一所学校就问你你眼中最好的政策是什么。多亏了我的Mentor。面对纷繁复杂的要求,她仍然建议我先梳理好自己的所有经历,用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把实习经历、学术经历、工作经历、未来目标串联起来。

和Mentor打的第一个电话简直是灵魂深处的拷问:你为什么要做NGO?你为什么对人道主义援助感兴趣?你为什么对叙利亚难民议题有热情?你觉得解决这个议题的最终方式是什么?等等等等。考虑这些问题是很痛苦的,但这个过程能帮助我更好地梳理自己。PS最重要的就是自洽,可能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没有考虑那么多,也可能我们的理由都是一些大白话,但在申请时一定要把它串起来,并且升华到一个高度上去。十天之内,我把PS改到了第七稿,大概是1200字左右,也算是定稿了。

在essays方面,Mentor也帮了不少的忙。她每一次都会和我语音聊天,一遍一遍提供建议,一直改到通过为止,再让我拿去给GGU native speakers做语言润色。两个常常加班的人,几乎都是在半夜十二点前约微信电话,还有跨国的时差电话,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她都能一秒钟进入工作状态。实在要给她点赞。

关于标化考试就不做赘述了,各处培训机构的老师都能讲解地尤为清楚。托福这边,我听过维夕上校的阅读课,很受用。听力要多听、多练习(我是会记笔记的)。口语的话推荐威学托福里Fancy的课。写作找个好模版背熟练就行了。

GRE这边,填空和数学我用的是微臣GRE的网课,阅读用的维夕上校。写作要多看高频题目,整个作文题库里只有十几道题是考的最频繁的,比如我分手那天的作文题就是我前一晚看到的。只是建议大家早做准备,比如你打算19 fall去读书,那么最好在18年的3-6月和标化分手。之所以这么建议,是因为我17年底过得和狗一样。拖延症犯了,再加上一直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蜜汁自信,把所有标化都往后推,导致11月考了两次T和一场G,憔悴的不行。

11月25号那天,早上一早从考场附近的酒店退房,饭都没吃就跑去考托福,12:40考完,赶紧飞奔回酒店,拿着行李打车去机场,下午3点的飞机从北京飞上海。5点一落地就搭地铁奔向目的地,6点有一场活动开始彩排,然后工作到下半夜两点。嗯,这就是生活(此处应该有一个微信微笑脸)。但我那些早就和标化分手的同学,那阵子应该都差不多做完网申了(再来一个微信微笑脸)。

最合适的offer=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

申学校不是集邮,申的越多意味着要准备越久,被录取越多意味着要带着甜蜜的烦恼纠结越久。还是要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给需求排序:是丰富的实习机会,还是学校的学术能力排名,还是低廉的留学成本;并且想一想哪些学校是申上了也不会去的,这一类学校就最好不要花精力去准备了。很多人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所以在准备过程中就很痛苦,收到offer后开始花不少时间纠结。

申请的时候要对自己有自信,相信自己是独特的,只要找到合适的讲故事的方式,就一定能大放异彩。我一直都不喜欢上寄托天下这样的论坛,这类论坛通过标签来简单概括每位选手,把申请变成了成功学味道浓烈的公式。似乎好的录取结果一定等于排名前多少的本科背景+多少以上的GPA+多少以上的标化成绩+几段怎么样的实习,但你看不到一个人做事的动机,从中得到的收获,推荐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夸奖他的,所有经历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个人未来的目标。但这些在申请的材料里都非常重要。

我很开心能拿到哥大SIPA的录取:从长远来看,我希望能在NGO/IO这方面走得远一些,因为我对人道主义、人权等话题非常感兴趣,也希望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有需要的人带来福祉。从短期来看,我更希望先在private sectors,比如咨询公司中得到历练,一来能使自己的背景更复合,获得不同的思维视角,二来能让自己更专业、熟练地做事,从商业的角度来看NGO的可持续性发展。纽约有UN,也有曼哈顿,有无穷的可能性,一想到自己要在那里待上至少两年,我就会心潮澎湃。

最后的最后,我想和那些被本文标题所吸引的双非GGUer们说:“双非”可能是你撕不掉的一张标签,但你完全可以再给自己贴上另一张标签,比如“藤校”,比如“Top 10”。SIPA并不难,你也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