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國著名外交家喬冠華爲何沒能落葉歸根?

解密:我國著名外交家喬冠華為何沒能落葉歸根?

這座建於清代的農村小院,雨澆風搖,人去院空。大躍進時,被村裡改作了榨油房。一個多世紀過去了,想不到,今天修繕一新,又成了家鄉的一張名片。這真是,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古語。

當年多次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的喬冠華,就是出生在這座蘇北農村小院。

冠華3歲喪母,5歲入叔父私塾,9歲離家去鹽城讀書,而後又轉學南京,16歲他考進了清華大學。家裡人搖著小船送他整整走了一天水路到鹽城,接著又乘船到南通,再換船去上海,然後坐火車北上。自此,喬冠華就再也沒有回過這座農村小院。

對於家鄉的記憶,留在喬冠華腦海裡的,也許只有這座農村小院和童年時代的一些趣聞逸事。而家鄉的人們,包括走向懸車之年的我等,對他這位名震一時的國家部長級人物的真正瞭解,也還是來自於他的續絃夫人章含之的深情文字,以及他與前夫人龔澎的女兒喬松都所作的充滿至愛的回憶。

從建湖縣城驅車東去十多里路,我來到了龍脊花牆、古樸典雅的“喬冠華故居”。這也是我第一次走進了這座離我老家幾十裡遠的一座名人故居。

進入院內,走過一個天井,出現在面前的,就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故居的主屋了。喬冠華就是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牆壁上掛有喬冠華的生平簡介和他參加革命的歷史圖片。室內還陳列著他的部分遺物、著作以及生前的生活、辦公用品。這些都是這些年收集來的。

西房閣樓上,是喬冠華少年時代的住處。有一張單人木邊竹心床,兩頭擱在板凳上,床邊一隻小櫃,都是原物原樣的擺放。

歲月可以改變這些東西的顏色,但怎麼也改變不了它的存在。我從這個房間走進那個房間,還上了小閣樓,睹物思人,感慨萬千!

喬冠華的一生,結緣於政治,是個大才子、大筆桿、一位傑出的政治人物。毛澤東戲稱他“喬老爺”。然而,就是這位喬老爺,最終也被無情的政治旋渦淹沒。這是他的悲劇。

解密:我國著名外交家喬冠華為何沒能落葉歸根?

雖說喬冠華離開家鄉50多年,沒有再踏上這片故土;他的家人也於1949年前全部去了上海謀生,沒有再返回家園。但他眷念著家鄉,在他極度苦悶的時候,也曾有過“大不了回鄉教書”的話語。他回鄉一望的心願,始終縈懷心間,特別是到了他的晚年!

他對章含之說:從四九年以後,他就忙了,從來沒有休息過一天假,也根本顧不上想念家鄉,沒有時間想這些。再說,當了官,就更不好回去了。如果回去一次,不知要給地方上添多少麻煩。

他接著對章含之說:現在倒好了,不當官了,等這次病好了,也許可以和我一起回家鄉看看……但是,急轉直下的病情,使他未能如願。

喬冠華去世之後,悲痛欲絕的章含之帶上了喬的照片,孤身一人回到了喬的家鄉。也了卻了喬的一樁未遂心願。對於章含之的到來,家鄉的人們給予了極大的熱情與濃厚的鄉情;而上級官員卻感到了為難,生怕背上說不清的黑鍋!

關於這件事,當時的傳說很多。我從當時任職於建湖縣縣長的魏福寶那裡得到了權威性的版本。

據她的回憶,縣裡事先就接到了市裡的電話,明確指示:低調接待章含之的到來,縣委書記不出面,由縣長陪。說章含之這次回來,是想讓喬冠華的骨灰回葬家鄉,鹽城市委不同意,認為喬有政治問題。

這樣,就由魏福寶縣長陪章去了喬的老家慶豐東喬莊。晚上回到縣城,湊巧撞見了縣委李書記。當時章很感動,還以為是對她的一種禮遇呢。

不過,章含之的內心是淒涼的。她從上海趕到建湖,一心想讓喬冠華魂歸故里的想法,沒想到,在官員門的政治敏感中破滅了。落葉歸根,歸不了“根”。她似乎感到了世態的炎涼。

解密:我國著名外交家喬冠華為何沒能落葉歸根?

章含之只好去了蘇州東山找喬的墓地。章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離開喬冠華的家鄉,不得而知。如今,章含之也已駕鶴西去,即便得知這個內情也不會傷感了。

地處蘇北裡下河澤國水鄉的這個地方,溝河交織,出門就划船,交通十分閉塞,長期守著望天收的自然經濟。即使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蘇南已熱火朝天發展商品經濟,而我們這裡卻一度還是按兵不動,一潭死水。當然,現在不是這個情景了。

他們不僅認識到了對外開放,發展商品經濟,是走上富裕之路的必由途徑。而且也認識到了,現今“喬冠華故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及其特殊的作用。他們注意到了這一點,也希望他們對喬的這份情感,能給他們帶來好運!

解密:我國著名外交家喬冠華為何沒能落葉歸根?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題:訪喬冠華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