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pollo決戰2019

中國的無人駕駛技術有可能引領全球嗎?

百度的李彥宏和一汽的徐留平說,很有可能。

2018年11月1日,在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和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對外發布了L4級別自動駕駛乘用車的量產計劃。

百度Apollo和一汽紅旗發佈L4級別自動駕駛乘用車量產計劃:2019年小批量下線示範運行、2020年大批量投放更多城市運營。

據業內人士透漏,未來3-4年在政策法規允許的條件下,L4級別自動駕駛的紅旗轎車將會大範圍接受用戶預定。

此舉意味著,在2022年左右的時候,自動駕駛汽車或將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瘋狂的計劃。也將使得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全球領先位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百度Apollo,也將通過此舉,向全球自動駕駛產業,再次展示“中國力量”。

能否實現上述目標,接下來的一年變得無比關鍵。

2019年,會是全球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的“元年”。商業化落地,也將成為自動駕駛軍備競賽的主戰場。

如果問哪一個產業中國最不願意被美國“卡脖子”,無人駕駛絕對可以穩穩的進入排行榜的“TOP3”。

尤其是在當下,中國人要贏得高科技競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不言而喻。

就在幾天前,美國商務部對第二家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進行了“毫無理由”的制裁,禁止美國企業向福建晉華出售產品,已投入了370億元的中國本土存儲芯片製造商福建晉華,面臨休克。

中國的汽車產業,中國的自動駕駛產業,不能重蹈芯片和電子產業的覆轍。

無人駕駛技術,可以應用於所有的機器人領域,無論是天上、地下還是海里,以及所有我們能夠想象的到的移動場景。

事實上,無人駕駛技術,最早的應用場景就是戰場。

世界範圍最早研究自動駕駛技術的那批人,正是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資助的。

全球最強大的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谷歌兄弟公司Waymo就公開表示,所有的自動駕駛汽車,都可後臺控制,只要當局或警方提出要求,就可以立刻介入控制。

此外,據蘋果CEO庫克表示,自動駕駛系統,是世界上技術難度最大的AI項目之一,是“AI之母”。自動駕駛技術是AI技術的制高點。

如此重要的技術,如果沒有本土的供應商,不敢想象會發生什麼事情。

全球範圍內,參與這場競爭的,無不是科技、汽車或出行領域塊頭巨大的重量級選手。要想加入這場競爭,研發預算的“入場券”是100億美金。

截至目前,參與這場競爭的巨頭包括美國的谷歌、蘋果、英特爾、通用、福特、特斯拉、Uber等;中國的百度Apollo、阿里、滴滴和華為;日本的豐田。

儘管如此,在2022年,量產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轎車,對上述的任何一家巨頭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要實現這一點,不僅需要實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最難的是,要推動整個產業鏈條,能夠達到量產的級別,而且成本可控。

截止目前,在全球範圍之內,能夠支持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激光雷達、AI芯片、帶冗餘備份的線控制動等,還沒有一個供應商能夠達到要求,一方面是能夠大規模量產,其次是能夠通過車規級別的認證。

若要支持L4級別的自動駕駛,所有系統的零部件都需要達到ISO2626標準最高級別的車規安全認證,即ASIL-D,通常而言,這種級別的車規認證,需要耗時2年時間。

對於任何一個自動駕駛的零部件供應商而言,想要在2022年能夠量產L4級別的零部件系統,都是一個瘋狂的計劃。

業內普遍的預期是,到2023年的時候,在一些較為高端的量產車上,有可能會出現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更加現實的預期是2025年。

如果百度和一汽集團能夠實現上述意圖,在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競賽中,毫無疑問將佔據制高點,有極大的概率成為贏家。

與此同時,會極大地改變全球自主駕駛產業的格局、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以及人們的生活。

但我們也不得不非常謹慎地指出,李彥宏和徐留平還是蠻拼的,作為行業內的頂尖人士,這次他們將自己置身於牆角落,沒有留下什麼餘地。

對百度Apollo以及它的生態夥伴而言,接下來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都極其寶貴。

當然了,所有的玩家都在玩命與時間賽跑。

自動駕駛系統,無論是感知,還是決策,AI能力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而這個能力,與數據和運營息息相關。

任何一家企業,若能夠率先實現商業化落地,不斷提升運營規模,則有望通過數據和運營,極大提升競爭門檻,甩開與競爭者的距離。

自動駕駛技術,有著極強的“雙邊網絡效應”。技術越好,就有越多的B端或者C端用戶使用,越多的使用會帶來更多的數據,能力提升的越快,不斷地自我實現“正反饋”。

那麼,在自動駕駛江湖,目前看起來誰跑得最快、市場地位最有利?

Waymo!前谷歌自動駕駛業務部門。

很有意思的是,Android系統的“鼻祖”,在自動駕駛領域搞起了垂直整合。

該公司自研和自動駕駛相關的一切重要的軟硬件系統,包括激光雷達甚至是雷達,這家公司自研的Lidar能夠清楚地360度看清楚300米遠距離以內的任何東西。

此外,為了能夠讓它的自動駕駛系統具有“通用性”,Waymo的系統已與6個車型平臺進行了適配,包括SUV、MPV、大卡車、AOO級別的小車,也包括燃油車,插電式混動和純電動汽車。

Waymo還擁有一支數量達700來輛的龐大測試車隊,在美國6個州的25個城市進行7天×24小時的不間斷測試,截止目前已經完成了1000萬英里的公共道路測試。這個數據,可以秒殺所有競爭對手。

與此同時,在谷歌雲的海量存儲空間和計算力的支持下,Waymo還搭建了一個龐大的仿真模擬系統。在這個系統裡面,有栩栩如生的城市、行人、自行車等一切現實生活中的交通場景所必備的要素。但是,它可以設置比現實生活中更加複雜的測試場景,並可根據需求對場景進行調整,比如街道可以再窄一些,自行車切過來的角度更“奇葩”一些。Waymo在仿真模擬器中,測試的里程已超過70億英里。

2018年4月,Waymo在美國鳳凰城啟動了一個叫“EarlyRiders”的計劃,400多位當地居民申請了這個項目,通過APP來召喚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日常出行。現階段,這些出租車上,已經沒有備份的“安全員”,目前也是7天×24小時進行不間斷的運營。

一些放心的乘客,在沒有備份“安全員”的無人駕駛出租車上,甚至能夠安心地睡著。

Waymo計劃,在2018年結束之前,將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啟動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商業化運營。為此,他們甚至已經向部分參加“Early Riders”計劃的乘客進行嘗試性的收費。

未來支持接下來的商業化運營,Waymo已向FCA和捷豹路虎,下了8.2萬輛無人駕駛汽車的代工訂單,這些無人駕駛汽車,將會在2020年左右陸續到位。

如果Waymo無人駕駛汽車單車成本以10-20萬美元預估,則打造一支8.2萬輛的自動駕駛車隊,需要投入82-164億美元。

2019年,Waymo將會大規模啟動商業化落地運營,這裡註定會有一場慘烈的軍備競賽、燒錢大戰。

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中國的自動駕駛研發企業如何能夠勝出?

李彥宏和徐留平如何才能避免自我打臉的結局?

Waymo並沒有鎖定競爭的優勢。

首先,Waymo在產品技術在商業模式中,都有自己的缺陷。

比如Waymo的自動駕駛系統,截止目前還不能解決在雪地中自動巡航的問題。這就導致他們的商業化運營,在開始的時候,只能選擇在天氣宜人、道路狀況良好、司機非常守規矩的鳳凰城地區。

此外,8.2萬輛的自動駕駛汽車,如果每車日均載客20次,每天只能提供164萬次服務,亞利桑那州基本上就可以全部消化掉。

也意味著,到2020年的樣子,Waymo自動駕駛出租車還不會大規模走出亞利桑那,對全球的出行市場,也不能帶來市場份額上的實質性的衝擊,更多的是心理衝擊。

此外,Waymo只做L4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

這就導致它在短期之內,難以與車企達成廣泛的合作,通過量產車型獲得更多的場景和駕駛行為數據。

Waymo的自動駕駛在軟硬件上,所有的核心繫統都自己做,基本上得罪了產業鏈的上游。

商業模式上的短板也很明顯。

儘管Waymo不造車,但在一開始就自營無人傢俬出租車服務,會讓Uber、滴滴等出行公司非常害怕,同時得罪了產業鏈的下游。

另外,為了避免出行公司從其他汽車公司購買到自動駕駛汽車,在前期,不會有車企能夠獲得Waymo的自動駕駛技術授權。這會讓車企非常焦慮,很容易讓它與主流車企交惡。

其次,中國有中國的優勢。

李開復曾說,如果數據是AI時代的“石油”的話,中國就是AI時代的“沙特”。

這句話應用到自動駕駛領域,就表現為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有著非常多的、令人幸福的應用場景,這些場景將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的數據,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

比如在中國,除了出行之外,在短途貨運、長途貨運、礦山碼頭,在最後一公里物流、快速,在開始和最後一公里的擺渡,都有著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同時存在大量運營企業,出錢出力,非常熱切地希望能夠通過應用自動駕駛技術,提升運營效率。

中國人的可愛之處在於,總是如此熱情地擁抱新東西。

如果能夠採取聰明的戰略,以及之長、攻彼之短,中國的企業是有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超越Waymo的。

百度Apollo將這方面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是專門為打敗Waymo而設計的戰略。

首先,百度Apollo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也是一個龐大自動駕駛生態,這個生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聚攏了130家合作伙伴。

這些合作伙伴中,有產業鏈上下游的,比如做激光雷達的、做線控執行機構的、做AI芯片的、做控制芯片的、做3D高精地圖的、做雲存儲的;還有技術的應用方,比如汽車企業、共享出行、分時租賃、租車、機器人、低速物流車;還包括政策和運營環境供給方、研究機構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整合整個生態,共同投入資源,共同打造自動駕駛系統,共享發展成果。

比如Waymo,哪怕拿出百億美元的預算,也只能組建一支8.2萬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隊。這種規模的車隊,每天也許可以貢獻82萬-164萬次出行服務,滴滴出行一天的頻次為3000萬,差距還很大。

對於Waymo而言,資產會變得非常重,大量的資源和精力會被消耗在資產運營上,技術和產品的優勢反而得不到有效的發揮。

反觀百度Apollo模式,出行運營方面的工作,完全可以由神州租車或者首汽約車來做,而車輛的生產可以由比亞迪來提供,激光雷達由禾賽、速騰聚創或Innovusion來做,芯片由英偉達、英特爾或地平線來提供。

在這種模式中,一方面運營方本來就會有運營預算,而產品提供方可以共擔研發費用,並大幅度降低價格。

而且每一個參與的企業都會很happy。

以激光雷達市場為例,目前低線束的雷達價格在1萬元的樣子,高線束在3萬元左右,在美國加州,自動駕駛車隊規模超過50臺車的,只有3家。沒有規模,是激光雷達價格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

假如在某一個具體的出行市場,能夠把應用場景打通,就意味著市場規模會有數量級上的提升。

這條供應鏈上的每一個供應商,都會因此而可望成為細分市場的龍頭。

另外,相對比於Waymo,百度Apollo已經與大量的車企合作,率先量產L3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L3和L4並行的優勢很明顯:

1、大幅度提升現有車輛的主動安全水平;

2、通過量產車輛,獲得大量與駕駛場景和駕駛行為相關的數據,為L4技術的快速成熟提供數據積累;

3、通過L3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解決3D高精地圖的數據眾包問題,極大提升地圖的更新效率;

4、通過L3級別自動駕駛系統的量產,迅速提升供應鏈的能力和規模,為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的量產做準備。

百度Apollo模式與Waymo模式最大的區別是:自動駕駛車輛落地越多,百度Apollo賺錢越多,而Waymo的資產會越來越重,運營壓力越來越大。

在前期,土壕谷歌可以通過大撒幣來推動技術產品的快速成熟,但這種模式的規模化複製能力太差。

百度Apollo如果能夠用好生態的力量,也許前期的速度會稍微慢一些,但越到後來越會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的爆炸力。

接下來,自動駕駛軍備競賽的核心戰場是商業化落地。

2019年,將變得極其關鍵。

任何一個自動駕駛的市場參與者,在2019年的時候,還不能鎖定商業化落地場景的話,將在競爭中越來越被動。

對於自動駕駛企業而言,場景即數據,即石油,即金礦。而最可能在第一時間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是:

1、大物流。

2、大出行。

3、L3級別的私家車。

4、最後一公里運營。

這些場景,都會是巨頭們的必爭之地。

Waymo自不必說,8.2萬輛的自動駕駛汽車正在夜以繼日地投入生產,等待著被投入運營。

通用、軟銀和本田聯合加持的Cruise,已經擁有了60.5億美金的研發及運營預算,準備在2019年落地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商業化運營。Waymo目前在加州,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測試車隊,數量達175輛。

百度的動作更加兇猛,將在多個場景猛烈出擊。

首先發力的是在L3級別量產車這個戰場上。

截止目前,百度Apollo已與多家車企達成合作:2019年,北京汽車和江淮汽車具備L3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量產車將會下線;2020年,奇瑞L3級別自動駕駛汽車將會量產;2021年,比亞迪L3級別自動駕駛的電動車將會量產。

與此同時,在本屆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Apollo還對外宣佈,到2019年的時候,整個百度Apollo生態,具備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車隊數量將達到1萬輛。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也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

此舉意味著,到2019年的時候,所有還想參與自動駕駛競爭的企業,需要將自己的車隊規模提升到萬輛的水平,和目前百輛的規模車隊數量相比,直接提升了兩個數量級。

如果李彥宏和他的百度Apollo能夠實現上述目標,則意味著在2019年結束的時候,全球自動駕駛具備競賽的第一陣營中,很大概率只剩下百度Apollo和谷歌的Waymo。

而到2020年的時候,無人駕駛軍備競賽中第一陣營的選手,所擁有的車隊規模數量將會達到10萬輛級別。

這是Waymo設置的競爭門檻。

如果百度Apollo能夠在接下來的兩年扛住對手的衝擊,而隨著搭載Apollo Pilot系統的L3級別量產車輛批量上路,以及整個自動駕駛生態系統實現自我進化,百度有機會在競爭中反超谷歌Waymo。

對於百度Apollo而言,2019年也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裡,他們必須要解決低速場景的規模化落地問題。

當然,他們的手裡有很多選項。

比如微循環小巴“阿波龍”,低速最後一公里物流車新石器,以及智行者的低速自動駕駛物流車。分時租賃的自動泊車、自動停到指定的運營位置,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爆發力。

2019年,在這些具體的應用場景,如果自動駕駛技術證明能夠提升運營效率,則可在2020年進行規模化複製,將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車隊保有量再提升一個數量級就會有堅實的基礎。

如果不能在2019年解決商業落地的模式驗證問題,則很可能在競爭中落入下風,並最終走向失敗。

2019年,對於整個自動駕駛產業鏈而言,會非常焦慮,也會非常痛苦。

因為在這一年,行業的領頭羊將極大地擴張體系能力,如果跟不上步伐,就有可能在競爭中失利;跟上了,就會在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無疑,體系能力在量級上的提升,是非常痛苦的,一如特斯拉剛剛經歷過的“生產地獄”,但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已別無選擇。

加油吧,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