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又涨了,每人220元,到底还要不要缴呢

新农合又涨了,每人220元,到底还要不要缴呢

又到了新农合缴费的时期,今年的新农合又涨价了,很多地方要220元/人,而且新农合是以家庭为单位投保,家里有老有少人口多的,要交上千块。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种上一亩田,一年的收入或许还不够交新农合的。那么,年年涨价,这个新农合到底要参加还是不参加呢?

新农合的前身是农村合作医疗,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首创的互助共济医疗保障制度,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农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曾经各个村都有的赤脚医生,就是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物。

后来随着合作社的瓦解及政策的改变,农村合作医疗也解散了,直到2003年,才又开始在一部分地区进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一直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筹资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和农民个人缴费,其中财政补助占主要部分。比如2017年,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新农合交费180元,但账户其实是有630元的,其中有450元就是政府补助的资金。

政府补助是什么意思呢?农村合作医疗是由各农村居民交费,然后有需要的就从其中报销,但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逐步释放,由农村居民自已交的费用并不能支撑这个庞大的体量,所以政府要补助一部分,而且政府补助的这部分是大头,占了资金总量的70%-80%。经济越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医疗服务需求也就越大,合作医疗的资金压力也会越大,政府补助也会增多,同时,相应的,个人缴费也会水涨船高了。2018年,大部分地区参加新农合的居民个人缴费也上涨了40元,达到220元,而政府补助也相应的增加40元。

新农合的报销分住院报销和门诊报销,其中门诊报销一般只到乡镇级,有些农村居民每到年底,就到镇医院找医生开药,就是用的门诊报销,这部分金额其实不多的,百十来块钱,聊胜于无。而住院报销也是乡镇级医院报的最多,达百分之八九十,越上级医院,报销比例会越低些,到市级医院,费用中有些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具体看各个医院各个医生的了,报销的相对于总花费的,一般约百分之四十左右。

保险的意义在于以有限的投入防范规避较大的风险,谁也无法预测病痛什么时候来。新农合是国家级基本保障,虽然近年来投入慢慢加多,还有些医院做得不够好,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的参加,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老人一般都有些慢性病在身,有需要时,去镇上医院住个几天,疗养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这几年,新农合也在努力改革,象现在把大病纳入保障范围、异地结算等等,都是尽可能地完善这一制度,国家也在不断的加大对这一块的投入,但从农村居民自身来看,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账户不透明,很多地方,新农合账户上没有资金,没有信息,不清楚账上到底哪些是自个交的,哪些是国家补贴的,哪些可以到当地门诊报销等等,不象职工医保,上面有余额可以查,也可以自主到药店买药之类。很多人一年不生病,卡上的钱到底还有没有,会不会转入下一年这些,都是不得而知。

其次,政策不透明,收钱时只知道说是有利于民,却不说明资金构成的形式,为什么会年年涨的原因。很多相关的政策规定,找不到人去问,问基层那些干部,也都是一问三不知。

再有,新农合都是村干部在代收,办事人员做事不细心,经常出错,有收了钱没上到位的,有收了钱一直没给证卡的等等,笔者就曾经见过,新农合上面身份证号错了,去改办,一年都没能办回来,就是村干部做事不上心。

新农合任重而道远,与职工医保相比,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能尽快做到完善,真正让农村居民病有所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