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合又漲了,每人220元,到底還要不要繳呢

新農合又漲了,每人220元,到底還要不要繳呢

又到了新農合繳費的時期,今年的新農合又漲價了,很多地方要220元/人,而且新農合是以家庭為單位投保,家裡有老有少人口多的,要交上千塊。對於農村居民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種上一畝田,一年的收入或許還不夠交新農合的。那麼,年年漲價,這個新農合到底要參加還是不參加呢?

新農合的前身是農村合作醫療,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農村首創的互助共濟醫療保障制度,為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農民們提供了最基本的醫療保障,曾經各個村都有的赤腳醫生,就是農村合作醫療的產物。

後來隨著合作社的瓦解及政策的改變,農村合作醫療也解散了,直到2003年,才又開始在一部分地區進行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一直到2010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

農合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的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籌資主要來源於財政補助和農民個人繳費,其中財政補助佔主要部分。比如2017年,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居民新農合交費180元,但賬戶其實是有630元的,其中有450元就是政府補助的資金。

政府補助是什麼意思呢?農村合作醫療是由各農村居民交費,然後有需要的就從其中報銷,但隨著城鄉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醫療服務需求逐步釋放,由農村居民自已交的費用並不能支撐這個龐大的體量,所以政府要補助一部分,而且政府補助的這部分是大頭,佔了資金總量的70%-80%。經濟越發展,人口老齡化程度越高,醫療服務需求也就越大,合作醫療的資金壓力也會越大,政府補助也會增多,同時,相應的,個人繳費也會水漲船高了。2018年,大部分地區參加新農合的居民個人繳費也上漲了40元,達到220元,而政府補助也相應的增加40元。

新農合的報銷分住院報銷和門診報銷,其中門診報銷一般只到鄉鎮級,有些農村居民每到年底,就到鎮醫院找醫生開藥,就是用的門診報銷,這部分金額其實不多的,百十來塊錢,聊勝於無。而住院報銷也是鄉鎮級醫院報的最多,達百分之八九十,越上級醫院,報銷比例會越低些,到市級醫院,費用中有些不在醫保報銷範圍內的,具體看各個醫院各個醫生的了,報銷的相對於總花費的,一般約百分之四十左右。

保險的意義在於以有限的投入防範規避較大的風險,誰也無法預測病痛什麼時候來。新農合是國家級基本保障,雖然近年來投入慢慢加多,還有些醫院做得不夠好,但我們還是應該儘可能的參加,尤其是家裡有老人的,老人一般都有些慢性病在身,有需要時,去鎮上醫院住個幾天,療養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這幾年,新農合也在努力改革,象現在把大病納入保障範圍、異地結算等等,都是儘可能地完善這一制度,國家也在不斷的加大對這一塊的投入,但從農村居民自身來看,還是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賬戶不透明,很多地方,新農合賬戶上沒有資金,沒有信息,不清楚賬上到底哪些是自個交的,哪些是國家補貼的,哪些可以到當地門診報銷等等,不象職工醫保,上面有餘額可以查,也可以自主到藥店買藥之類。很多人一年不生病,卡上的錢到底還有沒有,會不會轉入下一年這些,都是不得而知。

其次,政策不透明,收錢時只知道說是有利於民,卻不說明資金構成的形式,為什麼會年年漲的原因。很多相關的政策規定,找不到人去問,問基層那些幹部,也都是一問三不知。

再有,新農合都是村幹部在代收,辦事人員做事不細心,經常出錯,有收了錢沒上到位的,有收了錢一直沒給證卡的等等,筆者就曾經見過,新農合上面身份證號錯了,去改辦,一年都沒能辦回來,就是村幹部做事不上心。

新農合任重而道遠,與職工醫保相比,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能儘快做到完善,真正讓農村居民病有所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