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民俗風情-夜歌 喪歌

湘中民俗風情-夜歌 喪歌

中秋過後,天氣漸漸轉涼,夜色中,幾絲風雨敲落西窗,遠處,嫋嫋揚揚飄來夜歌的聲音,哀哀輓挽,直落肚腸。

湘中梅山地區,人死停靈期間,晚上是不能讓逝者孤寂的,得找人來陪著,稱之為守靈。守靈的晚上,需要找歌師來唱夜歌。

歌師是很特殊的職業,一般沒有師承,大都自學成材,憑藉手抄本,背些基本歌詞,再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了之後,就可以慢慢成為歌師了。以前的歌師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一門職業,因為以前的歌師是沒有報酬的,去唱夜歌純屬是因為興趣或者是和亡者關係不淺,去送亡者一程,陪最後幾晚。現在的歌師開始半職業化,白天一樣勞動做農活,晚上有人請了就去賺點外塊。

守靈的人大都為親朋好友,死者裝束於棺槨之中,按男左女右停放於廳堂,棺前供桌,放著死者遺像,擺著貢品香燭,桌前一排墊席,供人弔孝時跪拜用,棺底點著長明燈,搖搖曳曳。親朋好友默坐於堂,聽歌師娓娓唱來。內容五花八門,有死者生平,孝家現狀,英雄人物或古今事蹟神話傳說等,大都是勸人為善,因果報應之類,當然主要還是祭奠亡者以及送死者到陰司,生人與亡者告別的相關內容。

歌師以田真兄弟為祖師,無名氏編纂的丁丑年湖湘版《追悼亡靈喪鼓歌大全》裡,就把田真和木匠祖師魯班,醫藥祖師神農,釀酒祖師杜康等並列。“何人置定,起屋造樑;何人置定,男女成雙;何人置定,習讀文章;。。。。。何人置定,打鼓鬧喪。魯班置定,起屋造樑;周公置定,男女成雙;孔子置定,習讀文章。。。田真置定,打鼓鬧喪”。孔夫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中華民族是禮儀大邦,生死是大事,生而慶之,死而祭之,而喪歌是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生者對於逝者去世的一種悼念的形式,邀齊親朋好友,一起坐堂守靈,送亡者往轉陰司,還可以慰籍孝家,共渡大事。據傳,莊子喪妻,盆鼓而歌,也許就是喪歌的早期表現形式了。

喪歌有一整套有頭有尾有秩序的歌本,從開鼓起歌到召魂奠酒,到最後送鬼師安神辭喪打倒鼓。中間還可以加上許多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由歌師根據實際停喪時間增減。一場喪事,一般有兩個歌師一個鼓手,兩個歌師輪流唱,一段結束時會有特殊的提示音調,鼓手聽到提示,就會有節奏擊鼓,這個就是“鬧喪鼓”了,歌師趁機可喝喝茶稍事休息。

停喪時間有長短,短的兩三天,長的上十天都有,每天晚上,就是歌師的主場了,出殯前兩天的法事道場和出殯前一晚的祭禮也都只到前半夜,後半夜還是歌師的,歌師每晚要唱到凌晨三點左右。最後一晚更是要唱到天明,一場喪事下來,歌師往往聲音嘶啞,筋疲力盡。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仁義也分離;夫妻好似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廣東燕子往南來,鳥為食亡人為財;蜜蜂只為採花死,梁山只為祝英臺;廣東燕子往南遊,人怕無常草怕秋;草死一秋春還在,人死一去不回來”。喪歌音韻俱全,朗朗上口,內容方面又與時俱進,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各地都有差別,大多表現了人們對生死之事的看法,後輩英才把歷史典故,民俗諺語都融入其中,極大的豐富了喪歌的表現力。

整篇的喪歌,猶如一部歷史長詩,包羅萬象,裡面有成篇章的故事情節,比如四滴酒唱的姜女尋夫,從孟姜女及其丈夫的出身來歷到兩人相會成親,後來丈夫又被捉拿去修長城,再到姜女尋夫,哭倒長城八百里。整個故事情節完整詳實,跌宕起伏,猶如一場評書戲曲,鄉民們也愛聽,一起守靈的人也會多。

另外的十月懷胎,講的是母親養育兒女的辛勞困苦,若是死者為女性,則孝家聽了大多泣不成聲。“正月懷胎在娘身,前朝半月不知音;好似浮萍水上飄,不知根腳牢不牢。後期半月孕上身,千斤重擔掛心中;只願孩兒來肚坐,時時惦掛一片心。。。。九月懷胎在娘身,胎兒已經變成人,胎在肚內安穩坐,孃的身體難支承,行也難來坐也難,晚上睡覺也為難”。從十月懷胎,到養育長大成人,然後娶妻生子,代代傳承,通篇勸人行孝。“父母本是真神聖,不要靈前奉佛神,不要遠去朝南海,眼前有個活觀音,我將孝義來奉勸,勸奉回頭孝大人,行孝之人多發達,不孝之人受苦辛”。

甚至裡面還有物種起源的傳說,象五穀根源,說的就是神農教化民眾,種植五穀的事,但民眾不知珍惜,玉帝收回五穀,導致餓孚遍地,然後烏龜黃鱔青蛙螃蟹蝦公和黃狗這幾個商量著上天盜取種子救民眾於水火之中,最後除黃狗尾巴上沾了一些種子回來之外,其他幾位都失敗了。

另外還有封神演義,隋唐英雄之類,都是過去民眾所喜聞樂見的,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方式,大都勸人身善,宣揚忠孝節義。每個靈堂中,不請自來的人都會很多,上年紀的人大都聚在靈前聽歌師唱夜歌,年輕些的會在另外的房間打牌玩樂,時不時會有孝家安排的人來泡茶沏水,到零時左右還有半夜飯供應,整個孝家燈火通明,人來人往,大大沖淡了悲傷的氣氛,畢竟,逝者已矣,活著的人才是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