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民俗风情-夜歌 丧歌

湘中民俗风情-夜歌 丧歌

中秋过后,天气渐渐转凉,夜色中,几丝风雨敲落西窗,远处,袅袅扬扬飘来夜歌的声音,哀哀挽挽,直落肚肠。

湘中梅山地区,人死停灵期间,晚上是不能让逝者孤寂的,得找人来陪着,称之为守灵。守灵的晚上,需要找歌师来唱夜歌。

歌师是很特殊的职业,一般没有师承,大都自学成材,凭借手抄本,背些基本歌词,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之后,就可以慢慢成为歌师了。以前的歌师严格来说并不能算是一门职业,因为以前的歌师是没有报酬的,去唱夜歌纯属是因为兴趣或者是和亡者关系不浅,去送亡者一程,陪最后几晚。现在的歌师开始半职业化,白天一样劳动做农活,晚上有人请了就去赚点外块。

守灵的人大都为亲朋好友,死者装束于棺椁之中,按男左女右停放于厅堂,棺前供桌,放着死者遗像,摆着贡品香烛,桌前一排垫席,供人吊孝时跪拜用,棺底点着长明灯,摇摇曳曳。亲朋好友默坐于堂,听歌师娓娓唱来。内容五花八门,有死者生平,孝家现状,英雄人物或古今事迹神话传说等,大都是劝人为善,因果报应之类,当然主要还是祭奠亡者以及送死者到阴司,生人与亡者告别的相关内容。

歌师以田真兄弟为祖师,无名氏编纂的丁丑年湖湘版《追悼亡灵丧鼓歌大全》里,就把田真和木匠祖师鲁班,医药祖师神农,酿酒祖师杜康等并列。“何人置定,起屋造樑;何人置定,男女成双;何人置定,习读文章;。。。。。何人置定,打鼓闹丧。鲁班置定,起屋造樑;周公置定,男女成双;孔子置定,习读文章。。。田真置定,打鼓闹丧”。孔夫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华民族是礼仪大邦,生死是大事,生而庆之,死而祭之,而丧歌是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生者对于逝者去世的一种悼念的形式,邀齐亲朋好友,一起坐堂守灵,送亡者往转阴司,还可以慰籍孝家,共渡大事。据传,庄子丧妻,盆鼓而歌,也许就是丧歌的早期表现形式了。

丧歌有一整套有头有尾有秩序的歌本,从开鼓起歌到召魂奠酒,到最后送鬼师安神辞丧打倒鼓。中间还可以加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由歌师根据实际停丧时间增减。一场丧事,一般有两个歌师一个鼓手,两个歌师轮流唱,一段结束时会有特殊的提示音调,鼓手听到提示,就会有节奏击鼓,这个就是“闹丧鼓”了,歌师趁机可喝喝茶稍事休息。

停丧时间有长短,短的两三天,长的上十天都有,每天晚上,就是歌师的主场了,出殡前两天的法事道场和出殡前一晚的祭礼也都只到前半夜,后半夜还是歌师的,歌师每晚要唱到凌晨三点左右。最后一晚更是要唱到天明,一场丧事下来,歌师往往声音嘶哑,筋疲力尽。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仁义也分离;夫妻好似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广东燕子往南来,鸟为食亡人为财;蜜蜂只为采花死,梁山只为祝英台;广东燕子往南游,人怕无常草怕秋;草死一秋春还在,人死一去不回来”。丧歌音韵俱全,朗朗上口,内容方面又与时俱进,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各地都有差别,大多表现了人们对生死之事的看法,后辈英才把历史典故,民俗谚语都融入其中,极大的丰富了丧歌的表现力。

整篇的丧歌,犹如一部历史长诗,包罗万象,里面有成篇章的故事情节,比如四滴酒唱的姜女寻夫,从孟姜女及其丈夫的出身来历到两人相会成亲,后来丈夫又被捉拿去修长城,再到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八百里。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详实,跌宕起伏,犹如一场评书戏曲,乡民们也爱听,一起守灵的人也会多。

另外的十月怀胎,讲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辛劳困苦,若是死者为女性,则孝家听了大多泣不成声。“正月怀胎在娘身,前朝半月不知音;好似浮萍水上飘,不知根脚牢不牢。后期半月孕上身,千斤重担挂心中;只愿孩儿来肚坐,时时惦挂一片心。。。。九月怀胎在娘身,胎儿已经变成人,胎在肚内安稳坐,娘的身体难支承,行也难来坐也难,晚上睡觉也为难”。从十月怀胎,到养育长大成人,然后娶妻生子,代代传承,通篇劝人行孝。“父母本是真神圣,不要灵前奉佛神,不要远去朝南海,眼前有个活观音,我将孝义来奉劝,劝奉回头孝大人,行孝之人多发达,不孝之人受苦辛”。

甚至里面还有物种起源的传说,象五谷根源,说的就是神农教化民众,种植五谷的事,但民众不知珍惜,玉帝收回五谷,导致饿孚遍地,然后乌龟黄鳝青蛙螃蟹虾公和黄狗这几个商量着上天盗取种子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最后除黄狗尾巴上沾了一些种子回来之外,其他几位都失败了。

另外还有封神演义,隋唐英雄之类,都是过去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大都劝人身善,宣扬忠孝节义。每个灵堂中,不请自来的人都会很多,上年纪的人大都聚在灵前听歌师唱夜歌,年轻些的会在另外的房间打牌玩乐,时不时会有孝家安排的人来泡茶沏水,到零时左右还有半夜饭供应,整个孝家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大大冲淡了悲伤的气氛,毕竟,逝者已矣,活着的人才是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