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必背!《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考點分享(六)

大家晚上好呀~前面我已經更新了五章的內容~接下來就是《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第六章的內容啦!

教師資格證必背!《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考點分享(六)

第六章 中學生心理輔導

注:本章一共5個考點,較少,很多隻需要大家有個印象

1.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至少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

2.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正常;

(2)情緒適中;

(3)意志品質健全;

(4)人格穩定協調;

(5)自我意識正確;

(6)人際關係和諧;

(7)社會適應良好;

(8)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徵。

3.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中學生髮展性心理問題

(1)自我概念發展問題

(2)人際交往問題: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異性交往方面。

(3)學業發展問題:學習動力問題;學習能力問題。

(二)中學生障礙性心理問題

(1)抑鬱症:表現為三方面,一是情緒消極、悲傷、頹廢、淡漠,失去滿足感和生活的樂趣;二是消極的認識傾向,低自尊、無能感,從消極方面看事物,喜歡責備自己,對未來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動機缺失、被動,缺少熱情;四是軀體上疲勞、失眠、食慾不振等。

――對於有抑鬱症的學生應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積極行動起來,從活動中體驗到成功與人際交往的樂趣,也可採用認知行為療法,改變學生已習慣的自貶性的思維方式和不恰當的成敗歸因方式,發展對自己、對未來的更為積極的看法。

(2)恐懼症: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可分為單純恐懼症、廣場恐懼症和社交恐懼症。

――情境治療。讓學生在一個假想的空間裡,不斷地模擬發生社交恐懼症的場景,不斷建議重複發生症狀的情節,不斷地鼓勵學生面對這種場面,讓學生從假想中適應這種產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認知療法。是一種不斷灌輸觀念的治療方法,不斷告訴學生這種恐懼是非正常的,讓學生正確認識人與人交往的程序和與人交往的方法。

(3)焦慮症:是一種有持久性焦慮、恐懼、緊張情緒和植物神經活動障礙的腦機能體不適感。 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以擔憂為基本特徵,以防禦或逃避為行為方式,通過緊張不安的情緒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是隨著考試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出現慌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考試後又持久地不能鬆弛下來。

――採用肌肉放鬆、系統脫敏方法,運用自主性認知矯正程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

(4)強迫症: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是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是指當事人反覆地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日本的森田療法強調應採取“忍受痛苦,順其自然”的態度治療強迫行為;治療強迫症行為的另一種有效的方法是“暴露與阻止反應”。

(5)網絡成癮:指中學生由於過度和不當地使用網絡而導致的一種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網絡的著迷狀態,並影響到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網絡成癮者自身有一些軀體症狀,如頭暈、心煩、胸悶氣憋、緊張性興奮、懶散等,並且與家長、朋友打電話或與朋友聚會次數減少,下網後變得空虛、失落,不願與人交流。

――主要採取心理干預的手段。常用的幾種心理干預法有:強化干預;厭惡干預法;轉移注意力法;替代、延遲滿足法;團體輔導法。

4.壓力產生的來源。

(1)軀體性壓力源

軀體性壓力源,是指通過對人的軀體直接發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緊張狀態的刺激物。

(2)心理性壓力源

心理性壓力源,是指來自人們頭腦中的緊張性信息。

(3)社會性壓力源

社會性壓力源,是指造成個人生活方式上的變化,並要求人們對其做出調整和適應的情境與事件。

(4)文化性壓力源

文化性壓力源,是指要求人們適應和應付的文化變化問題。

5.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1)強化法

――又稱“操作條件療法”,是應用強化手段增進某些適應行為,以減弱或消除某些不適應行為的方法,這是中小學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系統脫敏法

――創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學家沃爾普,主要用於當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產生的超出一般緊張的焦慮或恐怖狀態。

系統脫敏法包含三個步驟:一是訓練來訪者鬆弛肌肉;二是建立焦慮層次(從最輕微的焦慮到引起最強烈的恐懼依次安排);三是讓來訪者在肌肉鬆弛的情況下,從最低層次開始想象產生焦慮的情境,這樣直到來訪者能夠從想象情境轉移到現實情境,並能在原引起恐懼的情境中保持放鬆狀態,焦慮情緒不再出現為止。

(3)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行為技術來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

認知療法的四個基本輔導過程;第一,建立求助的動機;第二,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第三,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觀念的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第四,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

(4)來訪者中心療法(羅傑斯)

――來訪者中心療法具有同其他療法不同的新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充分相信人的潛力,認為來訪者有能力找出更好的應付現實生活的方法,而無需治療者來干涉。

第二,在治療過程中,諮詢員不是指導者,也不是權威專家,而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夥伴或朋友。

第三,強調諮詢員與來訪者之間應建立融洽的關係。

第四,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諮詢者不給予指導,這也是來訪者中心療法與其他心裡療法最根本的區別。

第五,關於諮詢的內容,不把重點放在來訪者的過去,不一定要追究來訪者的病史,而是直接處理來訪者現在的情況,尤其是當前的情緒困擾。

第六,成功的諮詢表現為來訪者生活能力不斷提高,能妥善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緩解了情緒困擾與內心的緊張與焦慮;變得更有信心;與他人的關係更融洽,行為也更成熟。

(5)理性―情緒療法(艾利斯)

――理性―情緒療法的理論要點是: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該理論又被稱為ABC理論: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C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

該療法的工作程序為:

第一,心理診斷階段;

――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診斷,通過與救助者交談,找出他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分析。

第二,領悟階段;

――首先,諮詢師進一步明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然後,使求助者進一步領域對自己的問題及其與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關係。

第三,修通階段。

――本階段的任務是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不合理觀念的特徵:

一是絕對化的要求。這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必定不發生的想法。

二是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

三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