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被稱爲王羲之「正書第一」

王羲之《樂毅論》王羲之書於永和四年(348)。拓本。小楷。論文一則。凡四十四行。故宮博物院藏《餘清齋帖》本,豎29.5cm。真跡不傳,原石唐太宗殉葬於昭陵,陵為溫韜所發而得之。後宋高宗得殘石,傳至其子後不明所在。唐諸遂良《晉右軍王義之書目》《法書要錄》、《宋朝事實類苑》等著錄。刻人《越州石氏帖》、《停雲館帖》、《玉煙堂帖》、《餘清齋帖》、《鬱岡齋帖》、《快雪堂帖》等。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此書雖不在法例,而致用理均,背間細楷,兼復兩玩。”又“前《樂毅論》書,乃極勁利,而非甚用意,故頗有壞字。”隋智永《題右軍樂毅後》:“《樂毅論者,正書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


此書被稱為王羲之“正書第一”​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唐褚遂良(拓本樂毅論記》:“筆勢精妙,備盡楷則。”宋黃庭堅《題樂數論》詩“小字莫作痴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清錢泳《書學》:“昔人謂右軍《樂數論》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確有理據。蓋《黃庭》、《曹娥》、像說》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推《樂數》衝融大雅,方圓適中,實開後世館閣試策之端,斯為上乘。”樂毅論》傳為王羲之書付其子官奴(獻之)的佳作。據載:此帖自“梁世模出,天下珍之”。

此書被稱為王羲之“正書第一”

此書被稱為王羲之“正書第一”
​歷代書家如:陶弘景、智水、褚遂良、孫過庭、張懷瓘、黃庭堅等,無不推崇備至。唐褚遂良謂其“筆勢精妙,備盡楷則”,列為王羲之正書第一。此帖千餘年來,名振遐邇。自元明以來,選經翻刻,已是面目全非,正如孫過庭所謂“邯鄲淳之高名,徒彰史牒;師宜官之令範,空著縑緗。”現在人們只能從徒有美名的眾多翻刻本中,揣摩聯想,於隱約依稀中想見其丰采。原帖久佚。有關此帖歷來有兩種傳說:一說,唐太宗(李世民)裒集羲之墨跡,惟此為石本。其後隨入昭陵。後為溫韜發陵得之。至宋又為高紳所得,並以鐵東之。後又毀於火,其末行僅有“海”字,因而拓本稱之為“海字本”,其石不知存亡。說,唐時為太平公主自內府竊出,及籍其家,使老嫗投入灶中焚燬。傳世由“海字本”復刻者,有越州石氏《博古堂帖》,再復刻者有“停雲館本”、“玉煙堂本”等。傳世翻刻本以《越州石氏帖》本和《秘閣本》為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