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道》有感:論智玄大師,丁元英,韓楚風三人的段位(一)

看《天道》有感:論智玄大師,丁元英,韓楚風三人的段位(一)

五臺山論道

這裡我們先做個比喻,如果把求道比作爬山,山頂為真經,而山路上有很多涼亭,每一個涼亭我們比作在求道途中需要經歷的劫數,涼亭的大小表示劫數的難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山,我們都在自覺和不自覺的攀登,相信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未意識到爬的是山,從這個層面來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又可以有精神層面的解釋。若蘇軾的這首詩本義在寫精神層面,那後人思慮未及前人只能說是文化的悲哀。

這裡先說丁元英和韓楚風的段位高低,相信大家沒有啥異議,丁元英段位是比韓楚風高,具體高几個涼亭我們這裡分析一下,韓楚風因為是丁元英同學加好朋友的關係,所以有條件和丁坐在一起喝酒論道。

(1)從正天集團選總裁的事件可以輕易看出,韓楚風比丁元英的段位低最少1到2個涼亭;

(2)韓能明白丁不說話不言語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總裁位置不能爭,這是朋友間的默契,並不能說明段位的實質問題,能說明實質問題的是,知道了丁的主張是“不爭”卻百思不得其解,就有了韓和丁在酒店喝酒的高談闊論,用丁自謙為“潑婦罵街”,這方面來講韓比丁的段位又低了1到2個涼亭;

(3)在五臺山論道中,看了丁的《悟》之後,原著中這樣寫:

他心裡無解,他再心理是真正的提問: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還修什麼?他覺得此種諸如“休言”“勿取”“痴人說夢”之類的用詞過於激烈了,不太妥當。但此時他更關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說他更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裡可以看出兩個問題,第一是韓無法寫出這樣的《悟》,第二是即使有丁的《悟》,他也無法得出答案,這一來二去的韓比丁又差了十幾個涼亭。從這段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既然韓能輕易看出《悟》裡面用詞不當的部分,丁元英難道看不出來嗎,那麼只有一種解釋:丁是刻意為之。為何刻意呢?就是丁只是想用《悟》來作智玄大師的敲門磚

綜合上面的分析,韓與丁差十幾個涼亭,而關於涼亭的大小,也就是說差幾個劫數呢,我認為至少差兩個,劫數很抽象,我們借用《悟》來說,韓差的第一個劫數是能先得有《悟》的答案,第二個劫數是,在有了答案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寫出《悟》這樣的境界

。(這裡只分析這兩個劫數,鄙人認為不止這兩個,就韓的學問和閱歷已經超越了普通人很多涼亭,這裡僅僅與丁作對比)。

鄙人皆為原創,有需要轉載的盡情轉載,就說是你寫的,希望對原創感興趣的朋友點個關注。(手動抱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