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對待人生的四種境界

《天道》這部電視局,用用來悟的,雖然只有24集,但是裡面包羅萬象,是我們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本次我們重點來看一下,《天道》裡的人物角色的特點:我把他們總結為四種人,分享出來。希望大家指教!

第一層:“市井文化”:以葉曉明,馮世傑,劉冰為代表的“三個創業者”。他們並不能不說不聰明。他們認識了高人,同時也想用高人的“智慧,人脈,財力”幫自己實現人生的目標。他們的特點是是渴望救世主的出現,在金錢觀上想實現暴富,一生被“功名利祿”所束縛著。其中劉冰是最典型的代表,劉冰簡直成了金錢和名利這些外在虛榮的“奴隸”。

《天道》對待人生的四種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不是生活在“功名利祿”的影子中。企業為了利益,絞盡腦汁,各種無底線的行徑層出不窮。地溝油、蘇丹紅、三聚氰胺、轉基因、假疫苗……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教育事業,為了“拔苗助長”,讓孩子早日“成功”,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所謂的“棟樑之才”,我們不斷給孩子加碼。從家長到老師,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無不充斥著“功利主義”的色彩和“急功近利”味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的攀比,LV、寶馬…… 別人有的,我們都容易得“紅眼病”。所謂的成功,就是掙了多少多少錢?做了什麼更高的職位?擁有了更高了權利?天天聽著街頭的大媽們聊著東家長,西家短……總之,我們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何時能做會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又在哪裡?

第二層:以“事”為核心的“工匠精神”。

代表人物,歐陽雪。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只做開餐館,除了開餐館我什麼也不會”。日本人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雖然有些可恨,但是日本有一個強大的“工匠精神”。我們去日本旅遊的時候見到很多,百年小店。各種各樣的“花道、藝道、花道……”。這種以“極致的事”為核心的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就是“庖丁解牛”的精神。一個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認識意境“的昇華。

《天道》對待人生的四種境界

工匠精神

開放40年以來,中國的發展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目前的中國處在變革的十字路口。過去傳統的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方式已經強弩之末。縱觀歷史強國的發展,都是由投資拉動—消費拉動的過度(美日德……)。中國製造業,要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就是需要我們建立起“工匠精神”—— 嚕起袖子加油幹。

第三層:以“自我實現”為核心的“精進”人生。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來說,前四種需求是實現外的滿足:是在人的生理、安全、社交,被尊重的需求層面。但是以“肖亞文”為代表的“自我實現”的這類人代表“精英文化”。也就是“天道”裡所謂的“強勢文化”。

《天道》對待人生的四種境界

在《天道》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孩的進升之路,從普通的職員到企業老闆的躍遷之路。她一路走在,在專業能力上不斷精進(打官司可以看得出來水平很高);在人際關係上與各方面關係處理得恰當有分寸;在做人方面,有進有退,有誠意,有擔當;在機遇面前,有魄力,有底線……

如果“市井文化”是小草,一個沒有信念,隨風而吹,永遠也長不大的精神。那麼“精英文化”就是大樹文化,一種代表著永遠向上生長,活著一道美麗的風景,支撐一片綠蔭。死後也是棟樑之才,不管是死了還是活著,都有價值。

如果說“市井文化”是接收的文化,那麼“精英文化”就是輸出創造的文化。

“精英文化”的三個精典的特徵是:持續精進,高效行動,價值導向。他們永遠向上生長,用價值導向,定位自己的信念和格局;用成長性思維,解決認知的問題,實現認知的躍遷;用高效行動實現自己的人生構想和規劃……

《天道》對待人生的四種境界

自我實現

第四層:“上善若水”,悟道空我的境界。代表人物:丁元英和芮小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孔子到了70歲才達到“從心所欲”,也就是“上善若水”的境界。

《天道》對待人生的四種境界

孔子

當然丁元英和左小青這兩個人達到這兩種境界的方式是不同的。這種區別也就是道和佛的主張的區別。丁元英是“道”的化身,道家主張的是“天人合一”和“順其自然”無為而至的狀態。達到的境界就是人體,心靈,與周圍環境的合一。而不是做無畏的“犧牲”,所以它有“趨利避害”的因子。所以他入不了“佛門,不進不出,剛好”。精確的說,丁元英應該是“逍遙派”的代表。

而佛家講究的是涅盤,涅盤也不是一定要丟掉“人體”,而是一種精神的重生。所以當芮小丹面臨與四個歹徒相遇的時候。在當時的環境下,她是無我的,是為了正義的大愛。用丁元英的話說“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在修行方式也不同:丁元英是漸修所到這個狀態,是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的踐行,總結分析悟道出來。但是芮小丹天性如此,只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而已。用道術來說,芮小丹是有道無術。所以丁元英建議他學藝術創作,把“天道文化”的價值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實現自己更大的人生昇華。

最後用老子的話結束:“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你我都是人生路上踐行的人,希望在更高的層次上遇見你……

《天道》對待人生的四種境界

上善若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