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模式絕不是「錢學森之問」的正確解

主題:衡水中學模式絕不是"錢學森之問"的正確解

"50年30個諾貝爾獎",看上去像是吹牛的日本人現在已經完成一半之多了。中國則在代表科技最高成就的諾貝爾各類科學獎項上除了屠呦呦再無人獲獎,這還是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衡水中學模式絕不是“錢學森之問”的正確解

多年來人們圍繞著錢學森之問有各種討論和分析,其中不乏各種學者參與其中。每年到了國慶節也是各個諾獎公佈獲獎名單的日子,人們都會重提"錢學森之問"。有人從社會風氣、教育體制、中西方文化、國人智力水平、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等多個方面展開分析討論。筆者水平有限僅討論現在很多人趨之若鶩的衡水中學模式是否會為成為"錢學森之問"的解。

衡水中學模式絕不是“錢學森之問”的正確解

衡水中學中學是當下很多高中爭相模仿的對象,隨著十幾年的發展今日的衡水中學已和多年前的衡水中學不可同日而語。不論其取得了多麼輝煌的高考成績,都無法讓其摘掉高中工廠的帽子。衡水中學無疑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教育功利化產下的一朵奇葩。衡水中學適應當前高考制度而形成的一種應試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如同一座高考加工廠,學生如同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在備戰氛圍和題海戰術中失去了創造力,備受社會爭議。試想有那件藝術品是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衡水中學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都精確的計算到位,其成功之處自然是有的,筆者也相信存在即有道理,無論如何粉飾,衡水中學都更像一個鑄造廠,不管什麼樣的原料經過這裡鍛造今本可以成才,然這些"才"多是"匠才",其模仿、適應能力超強,但是這種模式培養的人對權威的依附力超強,不管學生是否能理解,只求能在考試中答對題,得高分,使學生在一次次的考試中鈍化麻木。其有效的訓練會強化人的思維模式,而固話的模式化思維本來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天敵。

衡水中學模式絕不是“錢學森之問”的正確解

衡水中學在這種近乎軍事化管理的模式下更容易鍛造出知識性、技能型的人才,這是其傳統的不能打破常規的思維模式的必然結果。這又是在衡水中學模式強調知識教育目標的必然結果。而能最終成就達芬奇、牛頓、馮·卡門、諾貝爾、愛因斯坦這種偉人的是他們那種強調真理和智慧,注重邏輯思維和實驗驗證科學傳統的長期積澱。現有的衡水中學模式能讓中國成就了更多如支付寶、滴滴等應用層面的匠人式微創新的人才,則很難在芯片等更加高深理論研究領域產生傑出的人才,我們這是中西方教育目標和理念的差異決定的,而"兩眼一睜,開始競爭"的衡水中學模式則典型的應試教育的產物,其註定了不會是"錢學森之問"的正確解!

一家之言歡迎交流討論,對於"錢學森之問",您怎麼看,留言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