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 “動力的自然性”(上)

—— 兼論朋友說的素質與知識的關係

自少及長,受教於明家凡幾。而跋涉千辛,建立學說,其體會尤深。90年寫下《論三大教育》,至今快20年了。所見國家教育還沒有進入一個科學規範的軌道,而今天的創新教育的提倡,至少證明我18年前所見的正確——因為,三大教育的最後一種就是這個創新教育。(這篇論文,是曾經寄給教育部的)。

對教育與人才的見解,在當今的中國權威中,錢學森教授所見還是深刻的——儘管,在89年我的“生命物理學”剛出來時候寄給他,僅僅是秘書回信。但我還是公正的認為:他是今天中國最有造詣的科學思想家之一。他對“大成教育”的簡單描述:哲學與科學的結合——是正確的。他這代科學家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不能完成這個具體的事情了,可是,我敬佩這位科學前輩。可惜,一直沒有見到面。

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 “動力的自然性”(上)

我的一個朋友說素質與知識沒有一定正比的關係。

這種說法是暫時的,因為,如果素質與知識的關係不科學,那結果是危機的。

高級知識分子大量的腦萎縮與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出現就是這個證明。

人類對腦的使用將因為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及惱勞動為主要勞動形式的社會階段而必須科學化了。

那種本能的使用大腦的日子要結束了。

就這個意義講,素質與知識的關係值得深刻的研究、科學的使用(當然,其能力體系建構的穩定性對事件的影響也是客觀的)。

我建立的“有無科學”的科學準則就是建立在科學結果對生命的是否良性影響的基礎上的。

單一的因果實驗科學要有其不足的了。

科學的準則在變化,這是歷史,因為人類要更優良的生存。

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 “動力的自然性”(上)

本世紀最具意義的事件,就是腦科學的興起。

對教育的認識,將在這個基礎上發生質的變化。

對人類社會秩序的認識,將更加深刻。

正是如此的考慮,我將人才培養的“最高準則”之一——“動力的自然性”簡單在這個介紹,也是與我的朋友交流。

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