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做科研太難!研究生培養導向急需扭轉

作者 | 王德華

當前研究生培養的導向需要扭轉

今年的諾獎已經陸續揭曉了,學界又是一陣子歡騰。

“錢學森之問”也是年年的主題。前些天鳳凰衛視播放錢學森先生的紀錄片,最後就是“錢學森之問”。

今天談一點導師和研究生的共同責任。

静心做科研太难!研究生培养导向急需扭转

首先,研究生導師要真正成為導師,要以為國家培養學科領域帶頭人或開拓者的態度和目標培養研究生。

我們已經走過了強調論文數量的時期,現在條件成熟了,應該是靜心做真正科研的時候了。

此時再強調論文數量,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如果不強力去扭轉論文至上的局勢,照現在學界的狀態發展下去,可以說我們在大多數學科領域永遠不會超越,更不會引領國際學術界發展。

希望和責任寄託在年輕學者身上,研究生應該是科研創新的強大主力軍。

研究生要敢於做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工作,要有膽量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不再去做一些重複性的工作和驗證他人學說的工作,也就是說要做真正原創性的工作。

至少優秀的研究生應該有這種理念、勇氣和追求。

很遺憾現在不少很有才華的學生,由於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也不去做一些深入系統的工作,智慧和才華沒有得到發揮。

不少導師都有體驗,有些很有創意的工作,研究生為了應付畢業,匆匆忙忙簡簡單單做點皮毛的工作,發表一篇小論文,雖然達到了獲得學位的要求,但卻影響了研究集體的總體目標和深入。

有些系統性很強的工作,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重複和驗證,有的學生做個小實驗就把數據發表了,也會影響整個工作的系統性。

如果導師不讓發表,學生畢業就會受影響,也會影響其國家獎學金等各種獎項的申請。

如此下去,敢於做探索性強的工作的學生越來越少。

這就是我們的學術論文數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引領學科領域發展的學者不多,真正原創性的論文也不多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矛盾是:如果研究生培養單位不強調論文,很多學生就不會發表論文。

這樣培養單位的論文數量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單位的考核和評估。

如果繼續強調論文發表,就會出現有創意的論文越來越少,平平的論文越來越多的情況。

學術界都有很清醒的認識。

學術論文對一個學者的發展和成長很重要,但對一個學科領域,只有重要的論文才重要,有創新的論文才重要。

對一個學者的考核,應該看他對學科領域的貢獻,而不是論文數量的多少。

給做學問的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在今天尤其需要踏踏實實有追求有抱負的學生。

我們需要營造一種有利於研究生靜心做研究的氛圍。

身在焦躁的環境和氛圍中,不可能有創新。利益至上的氛圍,反而會增加造假的幾率。

導師也是發現科研好苗子的最直接的人。

一旦發現好苗子,除了在各個方面給以提供支持外,還應給以一些特殊政策或優先政策,包括研究團隊內的政策,實驗室的政策,學校的政策等。

這是一個系統性工作,各個環節需要通力合作,盡力讓有才華的研究生安心靜心,充分發揮其智慧和才華。

真希望看到有一批年輕有為、醉心科學、有追求、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學者早些成長起來。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200930.html

静心做科研太难!研究生培养导向急需扭转

合作事宜:[email protected]

投稿事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