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人采摘野菊花,一斤能卖两块钱,端着饭碗也赶紧捋一把

深山老人采摘野菊花,一斤能卖两块钱,端着饭碗也赶紧捋一把

深秋落叶,又到了满山野菊花盛开的季节。在我们老家的山上,一簇簇一丛丛,就连空气里都是野菊花浓郁的清香味儿。

我喜欢野菊花源于我的童年,除了野菊花金灿灿的花朵和令人陶醉的花香,更重要的是野菊花还是一种药材,我少年上学时的学费和纸笔就是用采摘野菊花的钱换来的。同样,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野菊花也是村民赖以生存的一种收入。同样还是因为贫穷,大人们会赶在野菊花败落之前紧锣密鼓的进行采摘,晒干之后拿到收购站换成钱,当时一斤晒干的野菊花才几毛钱,几毛钱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一个秋天下来,手快的农民可以获得几块钱的收入,几块钱在当时是一个家庭一年的费用。

关于秋天,关于秋天里满山盛开的野菊花,村民们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做为土生土长的农民,长大以后,关于野菊花我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一直以为生活富足不会再有人指望野菊花换钱了,几天前深山见到的一幕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汗颜。

深山老人采摘野菊花,一斤能卖两块钱,端着饭碗也赶紧捋一把

这里是蜗居伏牛山区最偏僻的一个村子,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成了村里的骨干,加上几年前扶贫搬迁,村里的人就更少了。图中在采摘野菊花的两位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两个儿子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离开村子外出打工,有子有女,在外的日子也不是很宽裕,为了减轻儿子们的负担,两位老人留在农村自食其力,除了几亩地的庄稼,两位老人还上山采药,山上的山杏熟了,两位老人一个上到树上把山杏敲下来,另一个在树下把山杏装进袋子里,六十多年休戚与共,举手投足之间两位老人已经形成了默契,没有甜言蜜语,岁月足以阐释两位老人最纯朴的感情。

深山老人采摘野菊花,一斤能卖两块钱,端着饭碗也赶紧捋一把

当村里的人们不再指望野菊花过日子的年代,留守的两位老人依然守着这座大山,守着祖祖辈辈们留下来的村子,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令他们感到熟悉和亲切,尽管这里远离喧嚣的城市,有时甚至几天都不见一个人来的村子,但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无人打扰的日子,寂寞的时候他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过去的事情,最多的时候是一天都不说话,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因为居住偏僻,闭塞的环境也让两位老人出一趟门都不容易,村里的路虽然扩宽了,也可以走小汽车了,只是上了年岁,又不会骑车子,该到购买油盐酱醋的时候还是要起个大早步行十几里地到山外的小镇上,在他们的肩上背着的依然是过去的帆布口袋,沉甸甸的,那里面是他们采购的足以用上三个月的生活用品。

深山老人采摘野菊花,一斤能卖两块钱,端着饭碗也赶紧捋一把

在外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三年前他们的二儿子曾经回来过一次,二儿子说外边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在外打工的第六个年头,他们的二儿子开始做汽车消音器的生意,起初是在重庆,生意不好又跑到深圳,起初的几年生意还可以,随着几个女儿的降生本来宽裕的日子突然变得紧巴了,再后来妻子的身体不好,一年要住几次医院,辛辛苦苦挣的那点钱都给妻子看病了。他们的二儿子还说要是实在不行就不在外边了,一想到回到村里的日子,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几个女儿今后的生活。尤其是上学,因为村里的学校早就荒废了。

深山老人采摘野菊花,一斤能卖两块钱,端着饭碗也赶紧捋一把

子女们在外的日子两位老人是知道的,这也是他们不愿意离开村子的原因。相比于二儿子,他们的大儿子日子会好一些。也是当初贷款做的汽车配件生意,起家的本钱只有三千块钱,一对小夫妻带着他们年幼的女儿跑到四川成都,租了一小间门面房,妻子领着几岁的女儿满大街的发传单,老公守着门市等顾客,夜晚三口人就挤在几平方的小屋里。老人的大儿子说,那是他这一生最艰难的时候,他曾经抱着自己几岁的女儿说过,能熬过来你跟着爸爸享福,熬不过来爸爸就去下煤窑,咱还回家种地去。最终他们熬过了人生中最难的日子。他们想让年老的父母到城市享享清福,最终老人还是拒绝了大儿子的好意。

过日子就是过日月,今年的秋天,满山的野菊花开了,相比于往年,今年的野菊花价格已经涨到了一斤两块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