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著的同名異書現象

書名相同,但作者、內容卻大不一樣,這種情況在中外各種著作中屢見不鮮。

中外名著的同名異書現象

《西遊記》大家都知道這是明代吳承恩寫的一部優秀的神話小說,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但對於另一部《西遊記》,大家卻知之甚少。《元史·丘處機傳》:“丘處機,登州棲霞人,自號長春子……金宋之季,俱遣使來召,不赴。歲己卯,太祖自乃蠻命近臣徹伯爾劉仲祿持詔求之……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見焉……經數十國,為地萬有餘里……丘處機見成吉思汗於斡魯多。丘處機向成吉思汗進言宣道,被尊為神仙。歷時四年,丘氏一行返回燕京。丘處機死後,其弟子李志常編纂《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述了這段不平凡的旅程。全書共二卷,上卷寫丘處機一行西行來到興都庫什山西北坡的成吉思汗行宮覲見,然後回到中亞名城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撒馬爾幹),在那裡等候正式講道。下卷記載丘處機講道的經過、東歸的行程,對沿途居民生活習俗有很多詳細的記敘。當時的文士孫錫為《長春真人西遊記》作序說:“門人李志常,從行者也,掇其所歷而為之記。凡山川道里之險易,水土風氣之差殊,與夫衣服飲食百果草木禽蟲之別,粲然靡不畢載,目之曰西遊。”這部遊記對於研究元史、全真教史、中西交通史、西域地理、民俗,皆有極重要之史料價值。從中西文化角度來看,其價值當可與法顯《佛國記》、玄奘《大唐西域記》相媲美。

中外名著的同名異書現象

《狂人日記》一提起《狂人日記》,人們會立即想到魯迅。其實在世界文學寶庫中,還有一篇俄國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記》。

中外名著的同名異書現象

果戈理的《狂人日記》於1835年出版,寫的是九等文官抄寫員波普里希欽雖是貴族,但卻窮苦。他常發牢騷,想得到金錢,想步步高昇,他追求部長的女兒而不可得,又幻想成為一個將軍,還自以為作了西班牙皇帝,終於被關進了瘋人院。

中外名著的同名異書現象

魯迅的《狂人日記》曾受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記》的影響,兩篇作品在結構上也確有若干相似之處。但是,魯迅描寫的是一個狂人,同時又是一個清醒的反封建的戰士,他要推翻四千年來吃人的社會。正如魯迅自己說,他的《狂人日記》“卻比果戈理的憂憤和深廣”。

中外名著的同名異書現象

《農民》同是長篇小說,波蘭作家萊蒙特的《農民》,由於出色地描寫了二十世紀初沙皇佔領者統治下的波蘭農村,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寫的《農民》,由於對復辟時期法國農村階級狀況做了極其生動的刻畫,馬克思稱讚他“對現實關係具有深刻的理解”。

中外名著的同名異書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