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重視嫡長子?

纏中修禪


接班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上到一個國家,下到一個公司,接班人某種程度上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

很多人會想既然繼承人這麼重要,那麼肯定得選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來做繼承人。所以嫡長子制似乎並不合理,畢竟一個人是嫡長子,並不意味著他能力最強。這樣豈不是非常的不合理?

可問題在於能力強的人不好篩選。換句話來說,這在實際選繼承人中操作性不強。比方說李淵有好幾個兒子,無論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還是秦王李世民,能力都很強,那麼到底該選誰呢?李淵兒子還少點,像康熙皇帝這樣兒子眾多的,評價起來就更困難了。畢竟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是一件主觀性很強的事情,不具有說服力。試問哪個皇子誰自然為自己的能力不如另一個皇子呢?

所以我們再很早的時候就實行了嫡長子制。嫡長子制並非是秦漢以後所發明的,而是從先秦的時候就開始了。

據說嫡長子制度起源於周公。根據《春秋·公羊傳》的記載,嫡長子制度可以簡單的概括如下: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簡單的來說,繼承人先選身份尊貴的,然後就根據年紀長幼,最後才是這個人是否賢明。這個制度自周公創立以後,成了“百王不易之制”。

為什麼周公要創立這個嫡長子制度呢?因為周朝之前是商朝,朝政的王位繼承是兄弟相繼,這在實際操作中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比方說一個皇帝去世了,到底該他的兄弟繼位,還是該他的兒子?這樣是非常容易導致權力爭鬥,造成內亂。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周公創立了嫡長子制度。當然,這和當時的宗法制度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因為父親地位的繼承問題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處於穩定家族的需要,必須嚴格的選擇一個人擁有繼承資格,從而將其他人排除在外。這便是嫡長子制度。

嫡長子制度確立以後,就成了公認的準則。歷史上除了秦朝短命沒有確立太子、清朝採取秘密建儲以外,基本上大多數的王朝都是採取嫡長子制度。

比如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去世以後,他就把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選為了繼承人。


歷史是什麼


古人重視嫡長子是基於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也就是說嫡長子在家族中具有繼承權,繼承的主要是權力。那麼為何非得規定是嫡長子繼承呢?因為古代貴族階層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更確切的說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妾眾多帶來的結果就是子嗣眾多,那麼,在這些兒子中有誰來做繼承人就會個大問題。

畢竟,權力這個東西,沒有誰會不喜歡,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定,誰也想成為家族的繼承人,而且誰也不肯服誰,這樣的結果就是出現內亂,一旦出現內亂,這個家族的發展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倒退,如果是帝王家的話,鬥爭更厲害,皇帝的諸多兒子甚至皇帝的弟弟們都來搶這個皇位,這不是亂套了嗎?

這這樣的背景下,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應運而生,嫡庶有別,貴賤不同,將家主正妻的第一個兒子立為繼承人就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制度,這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權力的平穩過渡,並且提高了家族的凝聚力,這無疑對一個家族來說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那麼為什麼非得是嫡長子呢?嫡子是家主和正妻所生的兒子,是家族中身份最尊貴的存在,因為正妻是明媒正娶的,而妾只是抬進家中的,實際上還是妾,正妻和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主僕的關係,子以母貴,正妻所生的兒子自然比妾所生的庶子要尊貴。而在嫡子中選擇嫡長子則是為了避免爭權。

這種宗法制是在西周建國之後正式確立的,正是西周人在總結殷人繼承法的基礎上建立的制度,商朝時期實行的繼承製是比較混亂的,有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王族爭權奪勢的現象非常多,所以在商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頻繁遷都,這固然和自然環境有關,但和王族的爭權奪勢也脫不了干係,一個新的王登基後,會非常受掣肘,為了加強王權選擇遷都來穩定自己的勢力就是一個必要的手段。

商朝的滅亡,其實也和繼承製的混亂有關係,王位待定的繼承人太多,因此很容易形成多股勢力。因此商朝末期實際上已經開始考慮嫡長子繼承製,而到了西周建國後,周武王就將嫡長子繼承製做了明確的規定。

當時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的妻妾數都是有規定的,周天子有妻妾大約百人以上,而諸侯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為一妻一妾,之所有妻妾眾多,為的就是保證有子嗣來做繼承人,而且有妻有妾也算是貴族的標配。當然妻妾一多,子嗣就可能會多,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就成了最好的繼承辦法。

以周室為例來說明,嫡長子是未來的周天子,是為大宗,而庶子和其他的嫡子就被封為諸侯,是為小宗,小宗緊緊的團結在大宗周圍。而諸侯的嫡長子是下一任諸侯,其他兒子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長子是下一任卿大夫,而其他兒子是士。就這樣一層層分封下來,建立起來一個由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尊卑有序的制度。

這種制度在古代延續了三千年多年,雖然清朝皇室實行秘密立儲制,但在皇室之外,還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一旦這種制度崩潰,動亂必然來臨,因此歷朝歷代對嫡長子繼承製都是萬分維護的。

《唐律疏議》中對立嫡有律法規定:如果嫡長子死亡或者有罪疾,繼承人就是嫡長孫;如果沒有嫡長孫,繼承人就是嫡次子;如果沒有嫡次子,繼承人就是庶長子;如果沒有庶長子,就立嫡次孫;如果沒有嫡次孫,就立庶長孫等等,如果違反這種規定,判刑一年。如果正妻年過五十還沒有生子,或者所生之子已經夭折,那麼庶長子就可以被立為繼承人。

蕭曉四姑娘


古代講究“母憑子貴”,無論是皇家還是平民,女人生下兒子地位就穩固,而兒子中嫡子地位最高。

所謂嫡子就是“大老婆生的兒子”,在皇家就是皇后的兒子,民間就是正妻的兒子。所謂嫡長子就是皇后或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妃子或者小妾給皇帝生的大兒子是庶長子。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一個家庭裡嫡子地位高於庶子,而嫡長子地位則嫡子中最高的。為什麼古人這麼重視嫡長子?

中國人生活在關係網,由1個人開始,他關係的擴展是家人,再擴展就是社會或者說是國家。因此,家庭是“小家”,國家是“大家”,中國人“家國一體”。

那麼,維護這種關係,就需要在道德、法律上給予確定。否則,某些人亂來,就容易亂套,破壞社會穩定。

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打造這套制度,我們講的“周禮”就是要維護這套制度。簡單來說,周天子是諸侯王的頭,諸侯王要服從周天子;而嫡長子就是未來家人的頭,所有家人要服從嫡長子。

那麼,兒子這麼多,為什麼要不選非嫡長子,像庶出的兒子、嫡子裡的其他人?

當然嫡長子死掉了,其他兒子就會有機會。除此之外,選擇嫡長子是有原因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首先,嫡長子容易確認,就這麼一個,需要用心培養。而用“賢能”來選擇,一個偽善的惡子很可能就會上位,對國家或者家族來說,承擔不起這種風險。那麼,嫡長子是偽善的人呢?來不及廢除就是“投資失敗”,這是“嫡長子”制度的代價……

其次,選用嫡子為貴,也是一種規則。大老婆是被視為“母儀天下”“母儀家族”的人選,其背後的資源、人脈相比其他配偶來說,往往是最強的一方。讓她的兒子來繼承祖業,是最優化的選擇。

因此,古人重視嫡長子,絕不是隨機定下的,而是理性博弈後的最好選擇。


子屠龍


重視嫡長子跟私有制的發展是相適應的,只有當你有足夠的財產需要繼承的時候,你才會重視嫡長子,即便是古人,那也是“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從感情上說,父母一般都是愛子女的,但對不同的子女喜愛程度又不一樣,而最受寵的,往往就是幼子。因為兒子大了以後要跟父親分家,幼子最後分家,且分家時父母的年級已經比較大了,不得不說,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長的,幼子因而能夠獲得父母的愛。

幼子一般也更會討大人開心,長子則因為見世面更多,更具有獨立性,這就使得父母對長子和幼子是兩種態度,長子要磨練,幼子要寵愛。

百姓家還不明顯,到了國君家裡,這個差異就較為明顯了,如秦始皇,長子扶蘇派到長城,幼子胡亥卻是帶著南巡。

話說回來,皇家注重長子尤其是嫡長子,也是有很多考量的。

自從禪讓制下的遠古民主崩潰後,私有制的家天下取而代之,據記載,夏朝的繼承製度的父死子繼,我們並不清楚是不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接下來的商朝卻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相結合的制度。

商朝的制度很容易引發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君主沒有弟弟繼承的時候,他是要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還是兄長的兒子?如果是他的內心,應該是更傾向於自己的兒子的,可兄長的兒子必然心生不滿。不滿的結果就是政變,一旦發生政變,政局必將動盪,國家有危。

有人猜測商朝這種制度是因為當時農耕水平低下、需要經常遷徙,需要年長君主,但人均壽命短,前任君主的兒子很可能太小,沒能力帶領大家遷徙的緣故。不過到了商朝中後期,農耕經濟有了不小的發展,商朝已經不必到處遷都,繼承製度也多為父死子繼。

周朝則真正確定嫡長子繼承製為基本政治制度,顯然是認識到了兄終弟及給政權交替帶來的危害,周朝之後的朝代也基本沿襲這種繼承製度,還延伸到社會各界,只要家中有足夠財產的,繼承製度基本就是這種。

嫡長子繼承製有幾大優點,一就是保證政權過渡的穩定性,而不會造成頻繁的內亂。

從功能上來說,所有繼承製度都有保證穩定性的功能,只是優劣的分別,嫡長子繼承製的好處在於,嫡庶和長幼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正妻為嫡,妾室為庶,這在子女出生前就確定了,而長幼順序更是直接,誰先出生誰大。

二則是嫡子往往擁有龐大的政治、財產、人脈資源,有助於繼位後迅速保持穩定,因為古代聯姻往往都是作為正妻,而國君的聯姻對象資源都不會太差,這就保證了嫡子有足夠的資源,且長子年長,可以避免幼主失權的情況。

三則是嫡長子早早被確立為太子,可以得到更多的歷練,當然,被當成活靶子搞的幾率也大大增加,這就關係到太子本身的能力了。

不過這些好處都是相對,很多時候嫡長子繼承製並不管用,因為有人在諸多方面超越了嫡長子,如唐朝李世民,大哥照樣咔擦。後面的李憲就學乖了,乖乖讓位給弟弟李隆基,李隆基對這哥哥也夠意思,還追封其為皇帝。

到了清朝,皇權獨尊到巔峰,以上說的都不適用,選誰繼承看皇帝心意,皇帝想讓誰接班就暗中選好,等他死了再拿出來。


平沙趣說歷史


所謂的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這是有著法律保護的合法權利。以皇帝為例,娶妻生子,正妻必須是龐大家族的女子,只有強強聯合,才能維持住中央權力。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雙方結婚的對象,就要選擇對己方有利的另一方。

嫡長子有什麼優勢?

假設狗蛋跟二丫結婚,那麼狗蛋是可以有著很多的妾,但妾生出的孩子是沒有資格跟二丫的孩子爭奪資源的。這是屬於家族博弈,不是你一哭二鬧三上吊就能解決的,二丫的龐大家族可不是吃閒飯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她的地位。

大戶人家的女兒可不會給人家做妾,做妾沒底氣,妾的兒子也就沒底氣,就沒資格跟正妻的兒子爭奪利益。雖然狗蛋的兒子們不管是誰生的都能分到家產,但正妻的嫡長子有優先繼承權,他繼承的是政治權益,而這恰恰是最實際的東西。

假設,狗蛋跟二丫這個正妻生了好幾個兒子。那麼就會有爭奪遺產的狗血劇情,如果產業龐大,那就會出現手足相殘的局面(如唐朝的李大跟李二)

那麼如果避免手足相殘?

這就得定個規矩了,定規矩是個不錯的辦法。在古代以長為尊、以兄為尊,老大自然就有優先權,在家族制度中,長兄為老大,有保護弟弟的責任和義務,所謂長兄如父嘛。發生什麼事都得由老大撐著,所謂權力和義務是對等的,老大做的多,那拿的肯定也要多,這時候如果老二、老三蹦出來,那就是壞了規矩了。這就是立嫡長子的好處了,可以儘量的避免紛爭。

歷史上都是嫡長子繼承嘛?

根據上面的說法,如果不是僭越,那就是勢力產生偏向了。比如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都不是長子,但李二在隋唐戰爭中表現突出又有人氣;李隆基在政權爭奪中有著絕對的貢獻,所以他們坐上了皇位。

(李世民與李建成劇照)

當然,李二的皇位與李建成、李元吉本身實力不敵李世民也有關係。到了李隆基這裡,大權在握的時候他也想過讓位給他哥哥,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哥吸取了李建成的教訓,執意讓位給老三,並說:

“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

因此,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無非就是實力繼承製和權力繼承製,想要獲得完美的繼承,除非你手裡有籌碼,光是一個嫡長子的身份是不夠的,很多有勢力的老二、老三會打破這個制約。

嫡長子是有著優先權,這是肯定的。皇帝或富貴人家多生兒子,就是怕嫡長子如果是個大傻冒或者忽然夭折、英年早逝什麼的,也好有個頂上來。

但即便是頂上來的,也是選擇嫡子,嫡子再不行就庶子。實在正妻無後,就從子孫輩裡排輩排一個出來,大家族嘛,總有一個適合你的。


大國布衣


誠邀,如題。與其說古人是重視嫡長子,還不如說古人是重視宗法制

中國自古以來,王公貴族的爵位財產結為一體,且由於實行一夫多妻制(切當的說是一一妻多妾準則),子女很多,要知道權力面前無親情,再好的兄弟為了爭奪權力,到最後都有可能鬧得兵戎相見,手足相殘,歷史上的這類事件不在少數,於是為了解決死後爵位財產承繼問題,維護社會的秩序穩定,樹立卓有成效的承繼準則是十分必要的。

這個繼承準則就是宗法制

所謂宗法制,實際上就是以家庭為單位治理國家的一種制度,其中規定了繼承權力的第一順序人永遠都是嫡長子,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每個人剛生下來就知道自己的地位如何,這樣弟弟就不會和哥哥爭奪權力,家庭穩固,國家也就穩定了。

古人重視嫡長子,其實就是重視家庭的和睦,重視權力的平穩過度,當然,從人的心思的視點來看的話,長子,往往更有擔當,更有硬實力;而且生育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父母大多都很年輕,雄心勃勃,第一個孩子總是寄託了開始的比較大的期望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古人重視嫡長子,這一制度源遠流長。西周時中國確立了宗法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長子繼承製,指的是貴族,不論是天子、諸侯還是大夫、士,主要的家業都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吃肉,其餘的兒子只能喝湯。

比如,天子的嫡長子可以繼續做天子,其餘兒子或做諸侯,或任大夫;諸侯的嫡長子是諸侯,其餘兒子為大夫;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大夫之位,其餘的兒子降為士;士的嫡長子還是士,其餘的兒子可能就是庶民了。

西周為什麼要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制度為何如此重要,以至於延續了幾千年?甚至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時,盟約中還專門寫了一條:“無易樹子”,也就是說不要更換太子。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保持權力傳承的穩定。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君主制的缺點之一就是君主的更替缺乏連續性,容易產生混亂,因此“人們把王位固定由某幾個家族世襲,並規定了一種繼承的順序,以免在老國王駕崩之後發生爭議……寧要表面的平靜而不要賢明的行政,甘冒把一個小孩或一個惡魔或一個白痴捧上王座的風險,而不願在選舉好國王的事情上發生爭論。”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這一點,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一種非常確定的繼承順序,完全沒有爭議。只要不是嫡長子,不管你能力怎麼樣,都不能繼承權位,從根本上杜絕了其他兒子的覬覦之心。

歷史上經常出現嫡長子繼承製沒有順利實行,結果國君的兒子們相互爭鬥,引起大亂的事情。比如齊桓公重病,他的五個兒子各自率領黨羽爭奪齊國國君之位。結果導致齊桓公餓死,五個兒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斂,結果屍體上的蛆蟲都溢出了房門。


第二,保證正妻孃家的權利。

嫡長子是正妻的兒子,而正妻一般出另一個自權勢相當的家庭。比如天子的正妻可能是大諸侯的女兒,諸侯的正妻可能是另一個諸侯的女兒。

一個諸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另一個諸侯,必然希望兩國結好,最好是世代交好。如何能世代交好呢?如果這個諸侯的女兒生了兒子能繼承君主之位,兩國的親戚關係就能延續下去,豈不是世代交好了嗎?

所以諸侯在嫁出女兒時,往往會讓自己的侄女作為陪嫁,稱為“媵”。這是一道保險,萬一自己的女兒沒生出兒子,還可以讓自己侄女的兒子繼承君位,保證下一代國君依然是自己的親戚。

諸侯嫁女兒時,總懷著這樣的期待。因此要用嫡長子繼承製來保證諸侯正妻孃家的權利,否則會引起孃家的不滿。

比如周幽王寵愛褒姒,想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結果把正妻申後以及原來的太子宜臼廢了,這一舉動引起了申後父親申侯的不滿。太子宜臼跑到申國找自己的外公申侯撐腰,申侯勾結犬戎,殺死了周幽王,攻入鎬京。這才有了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春秋時代開始了。



夢露居士讀文史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個問題值得探討。粗略瀏覽了幾位高贊答友的回答,覺得有些分析離題太遠。答友們說過的內容不再重複,試著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古人重視嫡長子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條。

一是便於維護既得利益。朋友們都知道,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在中國古代,婚姻一般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而是兩個家族之間的大事,所謂“門當戶對”。正妻大多出身家族勢力強大的集團,無論政治影響力、財力還是人脈資源,大多是非常顯赫和頗具實力的。只有做到強強聯合,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和延續家族的強勢。嫡子是女方家族利益的代表,更是男女雙方家族利益最大化的具體體現。古人重視嫡子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標準明確容易操作。嫡長子體現的嫡庶、長幼之別,是客觀事實差別。嫡長子地位的確立標準客觀、中立,並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相對於“品德”、“才幹”等主觀標準,嫡長子很容易量化。另外,長子的年齡和資歷佔優也是客觀事實。確立嫡長子利益繼承製度,可最大限度的減少或避免繼承過程中的各類紛爭尤其是兄弟之間的爭鬥,更好的維護家族的穩定。

綜上,古代嫡長子制度既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及各方利益集團的博弈中,鬥爭各方為維護政治、經濟等利益平衡而做出妥協的特殊產物,也是為了鞏固和團結既得利益集團內部各股勢力的權宜之計。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周,奈何周武王死的早,所以命周公輔成王。

周公執政後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此強大的延續了500多年的商朝怎麼就如此容易滅亡了?那麼剛剛建立的周朝最後會不會也是這樣一個結局?

經過長期思索後,周公為了周朝的千秋萬載制定了延續中國上千年的禮樂制度和宗法制度。

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宗法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正是因為宗法制,嫡長子從古至今都被重視。

所謂嫡長子就是丈夫的妻子生的第一個兒子。妻子生的兒子就是嫡子,生的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嫡長子在一個家族裡最為尊貴,即便到了現在也是如此。

在古代,嫡子才有家族財產繼承權,而嫡長子不光可以繼承財產,還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這樣,爵位就可世代相傳。

其實古代不是我們所說的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

古代的男人也只有一個妻子,就是明媒正娶,門當戶對的那個。而剩下的都是妾,妾是不能明媒正娶的,也是不被官方承認和法律保護的,也就是說妾在古代只相當於一件貨物,她是可以被買賣的。

我們看古裝劇,若是一個男人將妻子無緣無故賣給了青樓,他是違法的。而如果把妾賣了,官府是不管的。

所以妾的身份低微,她連吃飯也不能上桌。到了這裡就可以想象妾生的孩子地位得有多低。

所以此消彼長,嫡長子的身份越發珍貴。

其實嫡長子繼承製在古代是一種很先進的制度。

不要說古代了,就是我們現在為了財產繼承權也有爭個頭破血流,而嫡長子繼承製雖不能完全杜絕這種狀況,但相對來說也減少了很多流血衝突。

當然了,有人會說重視嫡長子就是對其他兒子的不公平。的確有這種情況,但在古代也確實想不出來更好的辦法。小到為了家族的傳承大到為了國家的千秋萬代,這是唯一的方法。


小廖說歷史


在古代,嫡長子是指結髮元配妻子(正室)所生的長子。

別的妾室所生子女不能稱為嫡,而是稱為庶。嫡長子是唯一的,所以受到重視,一般諸侯王或者是皇帝選擇接班人大多都選的是嫡長子。

當年劉邦不喜歡太子劉盈,雖然劉盈排行第二的兒子,可太子是呂后生的,是標準的嫡長子,劉邦看不上他,總想換掉這個太子。

說來話長,劉邦覺得戚夫人相伴左右好,那她生的兒子劉玉意也可親。可是在實際實施中,劉邦根本動不了劉盈。是什麼原因?

因為劉盈是嫡長子,得到張良等大臣的支持,張良更是親自指點,讓劉盈請了四個隱居高人出山為他站臺。當劉邦召見劉盈時,一見劉盈身後的四個白鬍子老者大驚,這不是自己夢寐以求卻召不來的四個高人。

以劉邦的智慧,能唱大風歌也沒有解決問題,他意識到劉盈的翅膀已經硬了,最終劉邦帶著無奈和不甘離世,劉盈成了有名的漢惠帝。

劉盈能當上皇帝,他嫡長子身份起很大作用,因此得到大多數人認可。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嫡長子制度沒有成立,所有的兒子都打來打去爭奪名利,那豈不是社會大亂。那從古到今,爭奪皇帝之位可能經常發生同室操戈。很多皇帝到了老年,被眾多的妃子包圍,酒喝多了不知會封誰為太子了。除了古代皇帝、官僚重視嫡長子,社會上各階層也效仿這種方式。 

我們現在看,嫡長子制是古代妻妾家庭模式下的產物,對封建社會的良性前進有一定的維持作用,但弊端也是很明顯的。

唐朝的李世民自信自己強大,雖然是家中老二,可他不服氣啊。當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以後,殺了太子李建成,後來李世民成了千古名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