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90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為何多數王朝帝國難破300年?

周億軒


我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大致有十三個王朝,卻沒有一個立國超過三百年的。我們可以來列舉一下:

1.秦朝: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持續時間15年。

2.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持續時間210年。

3.新朝:公元8年到23年,持續時間15年。

4.東漢: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持續時間195年。

5.西晉: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持續時間51年。

6.東晉: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持續時間103年。

7.隋朝:公元581到公元618年,持續時間38年。

8.唐朝: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持續時間289年。

9.北宋: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持續時間167年。

10.南宋:公元1127年到公元1279年,持續時間152年。

11.元朝: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持續時間98年。

12.明朝: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持續時間276年。

13.清朝:公元1644年到公元1911年,持續時間267年。

可以看到立國最久的唐朝也不過才289年,而這些王朝的滅亡大都有一個相同的原因,那就是農民起義。除了西漢是因外戚滅亡,兩晉滅亡只能怪皇室內部,兩宋是因為外患滅亡,其餘各朝在王朝末期都或多或少被農民起義所困擾。比如秦末首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新末赤眉軍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隋末更是亂世、唐末黃巢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和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那麼這些農民為什麼要起義呢?古代民以食為天,能把農民逼得造反了,那一定是餓肚子了,不然誰會冒著殺頭的風險去與政府作對。

這些立國時間較長的王朝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它們大都是經歷了大規模戰爭後建立的。無論是兩漢、隋唐、還是元明清無一不是經歷了慘烈的統一戰爭後才建立的,戰爭會導致什麼?當然是人口數量急速下降。就像秦朝時期中國有兩千多萬人口,西漢初年卻只有一千三百萬人了,戰爭導致全國人口少了一半,其餘諸朝情況也大致如此。曹操就曾寫過“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詩句,可見古代戰爭對於百姓來說是多麼大的災難。

不過雖然新的王朝建立之初人口都很少,但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國家穩定後百姓平均能耕種的地變多了,糧食產量充足以後人口又會急速上升,會出現“盛世”場景,很多盛世也多是新的王朝建立以後沒多久就出現的,比如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明章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和清朝的“康乾盛世”。盛世的出現與人口的增長分不開關係,但是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百姓平均可耕種的地就少了,每個人能分到的糧食就不夠吃了,這就導致了王朝的衰落。等到王朝末期,國家人口很多,老百姓都餓著肚子,但是看到那些當官的卻依舊錦衣玉食的,他們不會想著是土地不夠的原因,只會看到當官的有吃的,自己沒吃的,這個時候再出現點天災什麼的,百姓日子更難過,與其餓死不如起事拼一拼,所以很多起義部隊裡都是些吃不飽飯的農民,他們沒有退路了,只能拿起武器拼出屬於自己的江山。等到新的王朝建立後又會出現人口下降,然後百姓勤勞耕作,再出現新的盛世,然後王朝衰落,循環不斷。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古代會的王朝總是逃不過興衰更替的規律。

那麼人口數量什麼時候會發展到只要有點自然災害就會導致農民反抗的地步呢?大致就是三百年。


風塵講歷史


在中國秦朝以後的君主時代,有的王朝(或獨立、半獨立政權)的時間較長久,超過一百年,有的達到兩百年以上,個別達到三百年以上。它們包括:西漢、東漢、晉朝、北魏、唐、渤海、南詔、遼(契丹)、兩宋(持續了320年,是秦代以後的中原王朝裡最“長壽”的)、大理、西夏、金、蒙元(從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算起,並不短暫)、明、清。有意思的是,三百年似乎是道坎,絕大多數政權邁不過這道坎。上述較長壽的王朝(或政權)共十幾個。



相對長壽的政權在眾多的政權中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多數政權只存活了百年以下(甚至更短):秦朝(15年)、王莽“新朝”(15年)、曹魏、蜀漢、孫吳、十六國的所有政權、南朝的宋齊梁陳、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38年)、五代十國所有政權(後漢僅僅存在3年!)、李自成政權、洪秀全政權…… 以上提到的短壽政權已經超過遠遠四十個。

為什麼中國秦朝以後的君主政權往往活不到三百年?為什麼古代大多數專制王朝是短壽的(百年以下)?

究其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專制體制。

中國古代王朝的領導人體制是君主專制,由一個家族霸佔著國家統治權,公器私用,在位的一個人或者其代理人無法無天。這種體制本身就違背公理,不可能真正維護廣大民眾利益和民族利益,執政極容易瞎指揮,極容易釀成巨大的政治罪錯。

在這種體制下,當局一旦有了錯,人們敢怒不敢言,錯誤難以及時地、深入全面地得到糾正,因此,臺上一人罪錯,往往舉國遭殃。久而久之,矛盾總爆發,巨大的社會震盪來臨,王朝要麼崩潰,要麼進入慢性自殺。

唐朝即是一個典型例子。唐朝被不少人視為“盛世”,被人們津津樂道,然而,表面的陽光下,卻汙垢累積。唐玄宗把大唐推向開元之治的巔峰,緊接著,因獨裁者李隆基利令智昏,陶醉於所謂文治武功的成功感,醉生夢死,無視野心勃勃的安史集團的磨刀霍霍。漁陽鞞鼓,馬嵬驚變!曾經是萬里大好河山,到安史之亂,面目全非,西部邊境竟然退縮到京城長安附近!同樣是這位唐玄宗,親手把大唐推向安史之亂的低谷。他留給大唐的是一副爛攤子,從此唐朝走向“慢性不治之症”。到了晚唐,政治更是一塌糊塗,政治舞臺上昏君頻頻“霸屏”,招致黃巢之變,原本的慢性絕症又加上了致命的內部急病,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唐朝由漸死轉為猝死。可見,專制絕不可能帶來長治久安!

所以,從理論上說,任何一個處在專制獨裁體制下的王朝統治都絕不可能“千秋萬世”,都逃不過滅亡的結局(雖然他們自以為會“江山永固”),而且,大多數王朝是短壽的。

專制最終必敗(除非在體制內出現了脫胎換骨的自我革新者),專制王朝最終必亡,這是歷史事實證明了的必然歸宿。

專制王朝滅亡的具體方式有異。

——或死於“慢性絕症”,自我漸漸衰亡。例如,西漢因問題成堆,被王莽取代。而王莽也迅速被大暴動所推翻。

——或死於暴風驟雨式的“內部急病”,例如,元朝在中原的統治被民間大起義推翻,如清朝在武昌起義爆發後迅速滅亡。

——或死於外患顛覆,如北宋在北方的統治被女真族武裝所顛覆。

——或死於內部急病與外患的雙管齊下,例如,明朝北京政權在李自成、張獻忠、滿洲三支力量的衝擊下覆滅。

失敗方式不同,結局一致——專制王朝終究難逃一死。

至於為什麼三百年成了一道坎,其原因有巧合,也有一定程度的“準規律性”。專制政權不可能有良好的政治管理機制,不可能有洞察國內外乃至世界大潮的睿智與正確戰略,它們要想長期統治下去,只有靠人治(“明君”、強有力的皇帝、得力的文武百官、“清官”),靠高壓與愚民,靠小恩小惠。可是,在體制僵硬的背景下,這些伎倆總歸是治標不治本,更何況,“好皇帝”與“清官”在專制腐敗社會里並不常有,昏君暴君庸君貪官庸官卻是常態,因此,一個朝代走著走著,就必然被昏庸的君臣們拖著走入死衚衕,無法持續發展,難以活很久,兩百多年基本上成了它們的極限。

百川歸海,萬流歸宗,政治文明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正途。


曉帆輕舟


週期性重複,這就是大道,規律。中國的古人早就窺探破了地球週期性洪澇災害與太陽運行之間的秘密,因此常常講:“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天道不可違” 等等與,是有道理的。

曾經看過一組統計數據,中國王朝一般以270年左右為一個發展週期,太陽的核聚變爆發週期也是270年左右。並且,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時,大多數是在太陽活躍期 ,也正是地球上的洪澇災害大面積發生時。

經過研究發現,太陽對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很大影響。太陽內的核聚變反應有一個重複性週期,大約在260至300年左右,相應的,在這些年代地球上會出現大面積乾旱或洪澇災害。導致引發災民饑荒。為了生存,往往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推翻舊的王朝,建立新王朝。


南極冰火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讖語” 的魔咒。

有名的莫過於秦時的“今年祖龍死”,“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都因為年代久遠而極具迷信色彩。

更有名的是公元210年秦始皇出巡金陵,被龍盤虎踞之地勢所驚,聽左右方士所述,金陵五百年內必有王者出。遂引淮水貫穿金陵,斷其龍氣。

而後之中國,金陵曾建數朝國都,但長不過東晉的102年,短不過太平天國的9年,明初更是一世而終,蔣家王朝也斷送於南京。

其中種種,讓人驚歎不已。 秦從商鞅變法以來,不斷強盛。

“以吏為師”為秦國培養出大量務實的官吏,用來維持國家行政的運轉;“一斷於法”的法治理念更是減少了秦國政治運營的成本。

以至到秦始皇手中六國焚滅,天下終成一統。而在商鞅所立的制度中法律極為重要。

始皇帝:

“法”是秦朝最重要的制度支柱.而漢之後的儒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反革命的作用,他們為了儒家得尊崇的地位,就把“理”置於法之前。

因為法律要講邏輯,講現實。但這都不是儒生的長項,口沫橫飛的瞎BB,卻是他們隨意就能辦到的事情。

因此,在“群儒峰起壯士死”的年代中,儒家可以用理論來維持階級統治,也可以用理論來系統地解釋社會中存在的現象,卻不能用理論來解釋為何歷朝歷代的壽命都不超過三百年的怪圈呢?

只能有兩種原因:

一是儒家理念對邏輯的短缺,他們更多的是從以住的經歷去尋找經驗,或者是在有關的時代哲學去尋找答案,而不是時代的經濟學中,或者從生產方式和交換形式中去追求真相。

二是利益的需求。雖然第一種原因是存在的,但本人更傾向於第二種原因。因為儒家所產生的“文官集團”本身就是就是統治階級的一員。

“儒學”變成求取社會地位和社會財富時,儒學就開始變質,所以有“六經亡,六經之學興起”的說法。


在權力分封的舊社會中,官員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然後是派系的利益,最後在已經得到這兩種利益的同時,如有可能,再兼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以史上各“大賢”的聰明才智,他們不可能不知道國家到底是怎麼衰敗的,但是誰會承認呢?

所以“五百年有王者出”,“五德始終說”,“三百年怪圈”這樣荒誕無忌的說法便開始興起,各種各樣的理論和女人於是在史書紛紛新鮮出爐為統治者背鍋。

五德始終說:


革命導師曾說過:

“有背判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

所以歷史上的“清官”是多麼的難得,因為他們對於利益的訴求與傳統官員恰好是相反的。

大家對國家與民眾予取予求,隨著大量的“不事生產不勞動”人群的壯大,而遲遲不向前發展的生產力,再也適應不了當時的生產關係的時候,伴隨著土地與人口的矛盾的激化,水必覆舟!

民眾今天不餓死,明天也會餓死;不是天災死,就是兵禍死,既然都是死,那麼造反就成了求活的唯一出路,改朝換代也成了必然性。


改朝換代當初,隨著天災人禍的盛行,人口銳減,同時也解決了前朝人口與土地的矛盾,所以建國當初,國家還是有多很土地用來封賞,所謂的“開國盛世”我都覺得是一個謊言,那只是民眾對於“安定”的一種祈求。

如“康乾盛世”就是一個彌天大謊。隨著時間的推移,三百年或許是一個土地與人口平衡進入破局的飽和時間,唐明清三朝都存活兩百多年,他們相似之處是一個偶然性。

當然很多朝代都沒有這麼長壽,不管怎麼說,活在社會主義時代中,我們都知道,搞“封建特權”與“權力分封”的國家都是不靠譜的。

歸根結底,制度問題!


剛日讀史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王朝得衰敗可以抓住一點就可以說明,那就是土地和人都鬥爭。地只有這麼多,人一旦多了,地不夠分,怎麼辦?那就只有拿刀子來分。

或者可以採用更加科學的說法,依照東亞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率來說,如果沒有更大量產的糧食作物的培育和社會生產發展率的提高,那麼社會生產的總價值只有那麼多。而人口在和平時代不斷的增長,必然會導致社會資源的短缺,最後的結果就是社會關係崩潰。這以上是我的個人理解。

但是這個科學依據是:馬爾薩斯陷阱。

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這個理論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可以看一下漢朝的人口例子。

劉邦建立西漢時全國人口僅剩1300萬,到了西漢末年時期有大約6300萬。隨後就發生王莽篡位然後天下大亂。戰爭開始不斷進行,人口減少。劉秀建立東漢時,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人口大約為2100萬。到了東漢末年,是大約6800萬人。隨後就是黃巾起義,三國戰亂。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也就說從漢代到隋代,中國的總人口實際上只是在6000萬上下浮動。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因為生產效率沒有提高,漢代進入中國傳統農業的形成期,農業由粗放逐步向精細發展,農具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鐵犁壁、二人三牛的耦犁以及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先進生產工具,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耕作的速度和質量都大為提高,農作物品種也更為豐富,但是這種做法一直被延續了下去。而到了唐朝和宋朝則是人口擴展為一億左右,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對於南方的開發,以及耕田面積的擴大。真正到了明清中國人口才開始暴漲到4億,這是因為土豆、紅薯、玉米這些高產作物相繼從美洲引入,這些農作物的生產量大。養活的人更多。所以土地和人的矛盾被緩解了一部分。但是人口依舊在增加,在明朝的表現就是明末農民大起義。清朝則是白蓮教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

歸根結底,還是土地和人的矛盾 。


人者仁義也


社會管理成本的增加導致了王朝的滅亡!

毫無疑問,一個王朝建立之初,由於國家剛剛創立,統治階級一般都能夠保持創立之處節儉的生活作風。而且統治階級機構簡化,效率較高。皇親國戚的數量也十分少,全國各地的官僚和地主階級也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因而國家管理成本較低,加之國家統治者重視恢復農業,休養生息。因而社會處於一個上升期。



隨著王朝的囯祚不斷延長,統治階級的數量呈指數上升,皇親國戚的數量不斷增加,各地的官僚和地主階級也不斷的壯大,通過手中的社會資源和權力不斷侵蝕百姓的土地,壓迫各地農民的生存空間。社會上層統治階級和底層人民之間的差距愈發的懸殊,階級矛盾不斷上升。社會不穩定因素開始不斷積累。

社會矛盾的積累,一般都有其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當經歷十幾代皇帝之後。大約200多年的時間,社會管理成本基本上就會達到一個矛盾爆發點,底層的百姓無法再承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統治者內部也會出現裂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農民暴動和地方政權叛亂便會如雨後春筍,將腐朽落後的舊王朝徹底捅破。因而歷朝歷代一般都很難超過300年的國祚。

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明朝來說,明朝末年崇禎年間,全國分封的朱姓藩王已經達到了幾十萬,這些藩王一方面領著國家給的俸祿,一方面在地方上佔據優良的土地和田產以及各類商賈。這些藩王就像一個個自從在不斷地蠶食著大明王朝最後的一點血肉。最終明朝的國庫無力承受如此大的開支,而導致軍事用都拿不出來。也真的是難為了崇禎皇帝。因此,明朝末年的滅亡,一方面是由於自然災害的頻發,另外一方面更是因為社會管理成本的急劇上升達到了一個矛盾爆發點。


因此,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國家想要長治久安,必須要對統治階級的權利和利益進行一定的控制,對底層廣大的人民進行一定的幫扶,對社會管理階級進行一定的精簡合併。進而減小社會管理成本,減小貧富差距,增加社會凝聚力和保障社會穩定!


珞珈山的貓


歷史上,王朝的滅亡都伴隨著流民暴動和農民起義,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是天災,另一個是農民失去土地,兩者相合造成農民必須鋌而走險。天災不可預測,但農民失去土地確實是各個王朝後期的必然,也就是大規模土地兼併帶來的農民失去土地。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官僚地主階級通過架空篡奪政權來實現個人財富的無限制掠奪。

歷史上說的官逼民反,其實說明了一個王朝更迭的內在動力,就是官僚無節制無制約的貪婪。官僚通過架空篡奪政權,利用國家暴力機器無底線的壓榨農民階級,最終把王朝推向末路。

一句話,官僚是政權最忠實的掘墓人。因此,如何把官僚的貪慾限制在籠子裡是政權穩定的最核心問題。厲行法制和民眾監督是近現代社會巨大進步的結果,是歷史上各個王朝無法解決的問題。

電視問政就是一個極好的方法,讓庸官爛官贓官無所遁形,值得制度化。


宏業007


就算二百年,在座所有人亦都不過一杯土,立這題目,杞人憂天,貽笑大方,還是管好各自份內事吧,袁老確實是讓太多人吃太飽了。

很多人啦,跟白眼狼一般,一餵飽,不是想跑,就是想反咬,還一本正經找各種理直氣壯下口的由頭。

忘恩負義,吃奶罵娘,不知好歹,毫無自知之明,專愛譁眾之事,都是人閒是非多!!

隨便說一下,西方的"朝代"平均多少年,怎麼沒有人去研究呢?西方現代化也不過才短短一兩百年,有的人就以為是人類制度的終極模式?萬年適宜?真正是幼稚!

在餘眼中,西方那種幾年一次的上竄下跳自嗨忽悠的所謂"民主選舉",也不過是中國"改朝換代"的異化版,只不過是把戰爭資本化了而已,只不過是把萬骨枯變成了可持續性"吸血"罷了。

玩過遊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模擬器"。說通俗易懂點,就像有人整天把中國"儒家"當成了模擬器,各個朝代往上一套,就可以玩得不亦樂乎。那麼,西方那一套何嘗不是,不過是加載了各種遊戲,讓人覺得花樣繁多,欲罷不能罷了,骨子裡其實通通都是一個尿性!

世界,任其如何發展,終究逃不過"七情六慾","衣食住行",說到底,就是人性!不懂人的根本需求,一切都是"海市蜃樓"。中國為什麼一接觸科技,馬上便能迅速拔地而起,因為中國花了幾千年去研究揣摩"人性","知人"才能做到"善用",而"善用"者,舉一反三,知一通十也!中國,一旦尋到突破點,世界不過是囊中之物,長盛不衰也並非什麼修仙玄幻。

更何況,自從中國知道了人類可以衝出地球后,早就把人類的終極目標重新定位成了"星辰大海",已經超越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概念了。

那些選擇性失明失聰,自慚形穢,甘久居人下,自甘卑賤之人,妄圖亡華夏者,實是滑天下之大稽,先是受人欺,而後自欺欺人,別人隨便粗製濫造個口井讓他們跳進去,他們就天真的覺得看到了整個蒼穹,還不斷地主動加深加高加厚井壁!!!一群夏蟲井蛙!!!典型的






歷史一朝生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只總結了現象而未道出原因,其實每個朝代滅亡的理由都有很多,多數王朝帝國難破300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巧合。而大一統王朝沒有超過300年歸根結底是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社會矛盾、階級矛盾無法調和所造成的。

第一,生產力一生產關係造成社會資源必須重新分配。

打破舊朝代越來越嚴酷的壟斷和極度盤剝,只有推翻並建立新的朝代,資源相對平均一點,同時人口減少一點,老百姓才具備能活的條件。然後又開始新的一輪循環:隨著時間推移,權貴越來越多,依附的蛆蟲也越來越多,老百姓的活命必須要的資源又逐漸被一點一點掠奪光,然後,再次造反求活路。不客氣的說,中國王朝一直在原地轉圈,沒有任何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所以就在不斷的重複所謂的“興替”。之所以難以超過300年,是因為用不了300年時間,資源就被搶光了,老百姓只能推翻他了。至於所說的漢、宋超過三百年,其實他們都已經中斷過重新分配過了而已。

第二、階級矛盾之制度缺陷

封建社會皇親國戚和政治貴族把持國家的命脈,階層會隨著時間不斷擴大,需要的利益也就會更多,導致民間財富被剝奪,民眾迴歸赤貧狀態,新的起義也就會發生。從一個國家建立,三百年的時間大約可以傳承十幾代人(古人壽命短),一個皇帝加上上百號功臣,就算一代只有兩個孩子,我們按照100人15代計算,那最後一代就有3276800人,就算中途有的家族滅亡,但是新的家族勢力也會補充進來,而且多子多孫也是中國的傳統,實際數字絕對會比這個高。三百多萬的貴族階級,再加上由此產生的裙帶關係,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利益鏈條,這還不算下級貴族和官吏的人數,這麼多人參與分配國家資源,普通民眾怎麼能夠承受得起呢?所以封建王朝不超過三百年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第三、社會矛盾之人口陷阱

在《人口論》(1798)中馬爾薩斯作出一個著名的預言:男女兩性之間的情慾是必然的、且幾乎保持現狀;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這兩個抽象前提出發,斷言在這兩者中間,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產人類生活資料力更為巨大。人口以幾何級數增加,生活資料以算術級數增加,因而造成人口過剩,不可避免地出現飢餓、貧困、戰爭和失業等現象。呼籲採取果斷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回溯歷史每一次新王朝的興衰都是伴隨著大量的人口繁衍與銳減。爭霸戰爭-國家建立-王朝盛世-王朝衰敗-爭霸戰爭大致就是這樣的規律,不難看出每一個的盛世都是人口大量繁衍,每一次的爭霸戰爭都是人口銳減。民以食為天,當人口與土地之間出現矛盾時,也就是一個王朝的滅亡的開始。所以有人總結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是掉進了“馬爾薩斯人口陷阱論”。

第四,外族入侵

國家受到外部壓力更大,而統治者讓普通民眾生活變得更加艱難,內外交困之下,自然無法維持國家的長久。這種屬於少數,在此不做論述。



隱士晚歸工作室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人口暴漲的原因。為什麼起義基本都發生在黃河以南,就因為黃河以南溫暖的氣候很適應人類繁殖,河南,河北,山東人口可以在安定幾十年人口快速增長。再看黃河以北的山西,陝西,東北人口緩慢增長,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積就多,老百姓自然安居樂業。

最富的南宋為什麼起義特別多,就是人口帶來的土地矛盾,人口暴漲就意味著很多人沒有土地,沒有飯吃,要吃飯就得想辦法。

明朝初朱元障把山西人口遷往全國,但僅僅幾十年,南方各省人口都超出山西,就是氣候的原因。

安定的社會,溫暖的氣候,黃河以南都在忙著生孩子,人口越生越多。對於沒事幹的人生孩子,皇帝一點辦法也沒有,總不能不讓老百姓做愛吧!曾有人提出活埋60歲的老人,也實施過。人口暴漲帶來的土地矛盾是朝代不過300年的根本原因,只有通過戰爭來減少人口重新分配土地,古代控制人口除了戰爭能有什麼辦法。

周朝800年,當時是奴隸制,人口不會暴漲,奴隸很早就會死去,奴隸生育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後期400年,戰國頻繁的戰爭人口不會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