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爲什麼被稱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Fantalk

Oh, my God! That's impossible!

這是今天外媒對於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一事件報道的普遍用詞。英國媒體《衛報》更是用“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來形容。究竟這座橋有著什麼樣的“高端操作”,才讓一眾媒體如此驚詫呢?有人說長度,但這僅僅是一方面...

▌港珠澳大橋的簡歷

首先,咱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港珠澳大橋,其全長22.9公里,由橋樑、人工島和隧道組成,工程所處的地質、氣候環境複雜,施工難度極大。舉例來說就好像讓你現在去世界所有頂級大學進行考試,並且所有專業的所有科目必須滿分。

可能會有吃瓜群眾說,國外造橋技術非常成熟,為什麼不直接引進國外的技術來降低難度呢?第一,國外的技術不會輕易給咱們用,有錢都不管用的那種;第二,國外的技術儘管成熟,但適應的地形可遠不及港珠澳大橋所經過的地形這樣複雜,就算引進技術,效果也真的沒有多大。


港珠澳大橋,為什麼被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Fantalk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


▌技術上來說究竟有多難?

由於造橋這件事,絕不是區區幾百字能夠說明白的,所以小編就直接說最難的幾個部分,最首要的就是長度問題。其實港珠澳大橋並不是一整座橋,而是更加複雜的“橋樑、人工島、隧道”組合的設計方案。

其中的原因,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解釋的非常詳細:“珠江口上有一條國家級、世界級的航道,每天最繁忙的時候這裡有四五千艘輪船在海面上通過,必須保障絕對的暢通。其次,港珠澳大橋所在海域又靠近香港機場,每天1800多架的航班要從這裡起降,所以出於安全考慮,橋也不能修得太高。”同時“海底隧道總不能兩頭沒有依靠地就在水下埋沉管吧?這樣就逼得你不得不建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為什麼被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Fantalk

東人工島(圖片來源:港珠澳大橋管理局)


另外由於這種橋+隧道+人工島的設計,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創造”出兩座面積各十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和一條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實現橋樑與隧道的轉換。這樣說可能不直觀,咱們可以想象成把“一臺電腦主機,一個梯子和一根水泥管進行組合,讓這三個不同種類的東西實現完美過渡轉換,並且可以在上面跑汽車。因此這也是大橋建設技術最複雜,建設難度最大的部分。

▌”沉管“的世界難題

沉管簡單來說就是一根埋在水裡的通道,最後一段沉管的重量更是和一艘航母一樣,對接、固定等一系列技術則完全是天書了。本來咱們當初是想把這個設計交給荷蘭的一家比較成熟的供應商,但荷蘭的公司卻開口要價15億人民幣,還僅僅是諮詢服務。

最終,港珠澳總工程師林鳴決定放棄這種“明搶”的方法,自己研究攻克難關。經過了一年多的研究,最終咱們僅用96個小時就完成了首節安裝。最後一節難度最大,如果按照國外公司的方法,安裝至少需要8-10個月,結果中國的工程師和團隊僅用了1天就實現了貫通。


港珠澳大橋,為什麼被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Fantalk

港珠澳大橋限速牌(圖片來源:央視記者 梁震)


▌建成了為什麼不通車?

港珠澳大橋早在去年的7月份就已經貫通了,但一直都沒有通車。對此有不明真相的所謂媒體、自媒體人等紛紛吐槽這是”面子工程“,根本不實用。對於這種言論小編只想勸這些人少刷手機多看書,橋通了是沒錯,不修路怎麼通車?飛過去嗎?而且由於是隧道、橋樑、人工島的組合,不僅修路的過程非常繁瑣,正式通車前的安全測試也是極為重要的!還有路燈、路面標識等等細節問題全都需要時間來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