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的名字是音譯嗎?爲什麼不按年號稱呼他?

眷戀清晨


清太宗的真實名字就是“皇太極”,也就是滿文的hong taiji,這個詞語能夠對應於蒙文的qung taiǰi。

皇太極的名字在老滿文原檔中就有提及。例如,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努爾哈赤的的小福晉塔音察告發大福晉與大貝勒代善有曖昧關係。根據塔音察的供詞:

amba fujin amba beile de juwe jergi buda dagirabi benehe. amba beile alime gaibi jeke. hong taiji de emu jergi buda benehe bihe. hong taiji benehe buda be alime gaibi jekekū.
大福晉曾經有兩次送飯給大貝勒,大貝勒都收受吃了。曾有次備飯給皇太極,皇太極雖然收受了,但是沒有吃。

上述材料其實已經很明確的提到了皇太極的名字,也就是所謂的hong taiji。後來在乾隆年間編修的《內閣藏本滿文老檔》中,hong taiji被修改成了duici beile,即為四貝勒。皇太極曾經受封為四大貝勒之一。

當然,皇太極其實是漢語譯名,它也可以翻譯成紅臺吉或者洪臺吉,這些譯名本質上都是來自滿文的hong taiji。滿文的hong taiji又來自於蒙文的qung taiǰi,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蒙文taiǰi一詞,其實源出於漢語的“太子”二字,這個詞語被蒙古人借用後,逐漸演變成蒙古貴族的名字或封號。最後再轉譯成漢語的臺吉。

事實上,也有許多蒙古貴族被稱作qung taiǰi(洪臺吉)。例如明代的俺答汗之子紅臺吉,還有準噶爾汗國的奠基者巴圖爾琿臺吉(batur qung taiǰi),以及喀爾喀蒙古左翼王公綽克圖洪臺吉(čoγtu qung taiǰi)等等。

最後我看到有人援引朝鮮史料,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或許是“黑還勃烈”,實際上這個說法近期得到日本學者增井寬也的否定,他認為這種稱呼只是hooge ama(豪格之父)的朝鮮語音譯,清太宗的本名仍然是皇太極。


HuiNanHistory



明清實行的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說一個皇帝一輩子用一個年號。所以一般稱呼明清皇帝時多用其年號來代稱,比如說清高宗弘曆就被很多人以其年號代稱為乾隆帝。

清太宗皇太極為什麼沒有人按年號稱呼他呢,主要因為清朝的皇太極和明朝的明英宗是明清兩個特殊皇帝,因為他們都有兩個年號,所以一般不是以年號來稱呼的。

下面宋安之來具體說說皇太極的稱呼和音譯的來源與過程。

當然皇太極所謂的天聰與崇德兩個年號,天聰本系尊稱,並非年號。因為當時後金政權漢化並不深,像努爾哈赤一般被稱之為大汗,甚至死後都沒有諡號,直到皇太極時期才按照明軍降將建議有了諡號。

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並改國號為大清,與關內的明朝崇禎帝針鋒相對,所以以“崇德”為年號。認真來說崇德年號才是大清真正的第一個年號,只不過後世稱呼相沿過程中,久而久之努爾哈赤的尊稱天命和皇太極的尊稱天聰就傳為了年號名稱。

畢竟相沿過程中傳多了,皇太極在大眾認識中就擁有了兩個年號,總不能選擇其中一個年號來代稱,所以大眾習慣以其名字皇太極來稱呼,而且皇太極是一個很符合漢化的名字。

清太宗皇太極的名字的確是音譯,也是清朝入關以後漢化的具體表現之一。


清太宗皇太極還有其他音譯諸如黃臺吉、洪太極等。

清朝入關以後關於皇太極的音譯並沒有統一,到了乾隆年間,隨著漢化已深,加上清太宗的音譯中,皇太極這個名字是既符合漢化,又無形中結合了中國傳統中的皇帝與太極兩方面的文化因素,所以皇太極就成為了清太宗的唯一音譯,從此流傳下去了。

可以說清太宗這個皇太極的音譯名字的確很成功,使人印象深刻,又自帶高貴氣質。

如果可以評分的話,這個音譯可以評為滿分!


宋安之


皇太極在明朝時有時候寫作黃臺吉,或者洪太極。

所以賣煎餅的那哥們的名字涉嫌抄襲。

太極,不是我們八卦中間那個陰陽魚,在蒙語中原意是太子的意思,所以像阿敏曾被稱為阿敏太極,蒙古爾泰也曾經被叫蒙古爾泰太極。

所以,皇太極很可能本名叫黃或者紅,太極是尊稱。

就像我們喊一個人劉科長一樣。

不過這也不是他名字的全部,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裡,皇太極又有了個名字叫「喝竿」。

在《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中,管皇太極叫「黑還勃烈」。

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綜合兩種文獻,提出皇太極的本名大致讀作「Hekan」。他將《仁祖實錄》中的「黑還勃烈」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烈」(beile)即「貝勒」。

不過大清入關後,要給皇太極定個官方的名字,漢族學者深諳此道,所以最後就有了皇太極這個吊炸天的名字。

這個名字和龍傲天有一拼,所以他的倆年號天聰崇德因為太普通反倒是被提及的很少了。


薛白袍


愛新覺羅·皇太極名稱由來:“皇太極”其實並非他的本名,是滿語音譯,也有寫作“黃臺吉”的。“臺吉”是個稱呼,在滿族貴族中很常見的,也有用“臺吉”來稱呼蒙古貴族的,和“貝勒、貝子”意思差不多。後來“黃臺吉”登上汗位,就有人獻媚說,“黃臺吉”當大汗是天意,因為,這個詞的發音聽起來很象是漢人說的“皇太子”一詞,證明他天生就是該做太子繼承汗位的。此後“黃臺吉”這個名字的漢文就寫成了“皇太極”,現在所有的歷史教材中對於這個人名就逐漸統一了。


Leo斌209216225


皇太極。其實是音譯。真正應該寫成:皇太子。

他有個弟弟叫多爾袞。其實也是音譯。真正應該寫成:龍。

也就是努爾哈赤野心極大,給自己兒子們取了這種大義不道的名字。


mbing1


洪臺吉、黃臺吉、渾臺吉、臺吉都是譯音,皆源於漢語的皇太子及太子,在元蒙被逐出原中國本土後,成吉思汗後裔延襲元朝時皇子貴族之稱謂,之後蒙古族非成吉思汗後裔之皇子貴族亦以此稱謂,例如十六世紀準格爾汗國創建人-巴圖爾洪臺吉。後金在初建時深受蒙古影響,努爾哈赤數名兒子皆得臺吉及貝勒封號,皇太極於早期與其他兄弟一般稱為臺吉,在努爾哈赤晚年後取得權力改稱為洪臺吉,意即將継承大統的皇太子。之後漢人學者以皇太極之漢字書寫記載,以示其獨特及尊貴與之前洪臺吉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