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一、对联按对仗来分,共分为三类:工对、宽对、自对。

1、工对:句式一致,词性(字类)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 对,内容相关。词性相当,不仅是上下联对应的词要词性相同相近,最好是同属一个门类。词能同属一个门类,又能全面达到对仗要求的,当然是最工。在一副对联 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对仗上稍微放宽,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它打破名词各类的界限,不仅同类不同门的 名词可以相对,就是两类相距甚远的名词也可以相对。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如常见的学校开学联:春回大地暖==人归学校勤。

3、 自对:又称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自对,可以一至多字。一联内的自对,可以一至多次。如民国初年有嘲骂袁世凯的一副挽 联:总桶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上联和下联各自自对,两联关联性较强,上下联对仗不强,这是自对的典型方式。

二、 对联按语意分,也可分为三类:正对、反对、流水对。

1、正对:又称同类对,是上下联内容相类似的对仗,它们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 写一个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正对与合掌有严格的区别。如陕西潼关城楼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 此联并未直接描述城楼本身,却通过华山的险峻,黄河的汹涌来烘托。

2、反对: 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也是群友们平时使用最多的一种。

3、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联语通常较短。从 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章 对联的对仗

一、对联如何达到对仗的要求?

1、 就是词类相当(通常我们说词性相当,但不够严谨,词类描述更精准些),是指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语类型应当相同,有些特殊的联可以宽松些,但量相近。 具体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那词类有哪些呢?大的方向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意指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 (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共六类;虚词意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共六类。

3、另外,对联不光是要求词、词组对仗,对句式结构也有对仗的要求。

二、 词、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

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 述宾)、动补(也称述补、补充式):

1、主谓结构: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如: 胆怯、雪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2、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如:风月、朋友、相思、想念、山青水秀、月黑风高······

3、偏正结构: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前是偏义, 后是正义。前也叫修饰词、后也叫中心词。如:金秋、春风、蓝天、融雪家园······

4、动宾结构:又称支配式。前后词素或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如:留学、打字、对联、衣锦还乡······

5、动补:又称补充式。与“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也叫“前正后偏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如:鼓起、分清、描述完整······

三、句型结构对应:

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即“结构相称”。这是语句结构上的要求。 也就是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第三章 对联的平仄

对联的基础是字、词、句的对仗,上一篇已经阐述过,平仄可以理解为是对联的装饰。平仄运用的好,诵读起来会灰常好听、通顺,所以在对联中要尽量 把平仄运用完美。

一、对联的平仄应该是咋样的嘞?

1、以常见的七字对联举例,上联的完美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完美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看出前六个字是两两相 靠,并且上下联的平仄也是需要相互对仗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声,下联要求为平声。

2、由于要求较多且复杂,有时候会影响到词语的原意表达,所以后来又有 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约定俗成。意思就是第一、三、五三个字可以不管平仄,而第二、四、六及最后一字的平仄还是要求按规律来办。这个约定是以七 字联为标准的,如果不是七字联一般都是以这个来套,单数不论,双数按规律。但如果遇到字数非偶的词组,这里注意就要变通。比如“未亡人”,就要求是“人” 字按规律,而不是第二个字的“亡”。

3、 即便如上述的一些变通环节,有时候还是因为这些要求而影响了对联本身的意境,实际运用中还是可以作一些其他的变通。例如:典却春衣沽杏酒 ==这个上联就颠覆了先平后仄的顺序,那此时下联就要依据上联来改变对仗的顺序,也就是说下联的顺序是被上联影响的,下联:邀来古曲忆知音。还有一些特殊 的应景之联,由于牵涉到固定名称或专业词汇很难被替代,平仄还可以再变化,但最低的底线是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不可出现通仄和三平尾。

二、古今平仄的区别与运用

1、今音平仄的区分很简单。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2、古音的平仄相对复杂点,这要从古代的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平声调就是平仄中的平,上去入三个声调统称为仄。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简单的说现代的一声就是 阴平,二声就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

3、今天写对联,既可以用今音的平仄,也可以采用古音的平仄,但不可在同一联里混用。

对联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