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累死在起跑线,父母还能给孩子什么?

有一部印度电影,名字叫《起跑线》。

家境殷实的印度中产夫妇,为了让女儿上名校,买了学校3公里内昂贵的学区房后,才知道面试还要考爸妈。

为了通过面试,女儿进了培训机构,爹妈上了择校辅导,一家人先是装贵族:买名牌,说英语,唱高雅歌曲;再又装穷人:找黑中介、搬贫民窟、伪造身份……就是为了钻政策的空子给孩子挣到一个入学名额。

身边的妈妈们看完电影,纷纷吐槽:这哪儿是印度,这不就是我大中国的北上广!

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全世界的爹妈都可以化身虎妈狼爸。

看看电影里这台词,熟不熟悉?

除了累死在起跑线,父母还能给孩子什么?

国产海清版虎妈分分钟就能找到同款

除了累死在起跑线,父母还能给孩子什么?

同一个世界,同一条起跑线;同一套台词,同一款我妈。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长大,今天自己好不容易也当了妈,却发现“起跑线”已经从送分题变成了送命题。

G是我原来在杂志社工作时的同事,儿子今年幼升小,参加了一所重点小学的面试。结果儿子没拿到录取通知书,儿子的一个好朋友拿到了。

开学前两个孩子一起玩,G和对方妈妈聊天,说起面试时的一道考题:为什么人在下楼的时候比上楼的时候更轻松?

G说:“讲真,这道题甩出来,别说我和孩他爹不在场,就算我们一家三口同时面对考官,那肯定也是同时懵逼的。不光是娃,我俩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可人家从小就看DK大百科的孩子,轻松给出了答案——因为地球重力的作用。”

就在昨天,学姐D发了条朋友圈:“暂时退出家长群,已抑郁。”

4年前,为了进一所重点小学,D把自己父母公婆的房子倒腾个遍买了最贵的学区房。开了一次家长会她就懵了,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早已经开始课外补习,一小时300块的英语外教只是起步价,外加奥数、科学、围棋、钢琴……各种名目的课后班数不胜数。

这些跟学校没关系,都是家长们自己给孩子报的。很快,这群一年纪小豆包的家长就自己组了个“决战小升初分享群”,每天传阅测试成绩、分析教学方法、推荐补习班,有人负责贡献小升初的动态,就有人分分钟给孩子换更好的学区房……

听说她假期带孩子去了香港迪士尼,别的家长一脸惊愕:学霸们还在泡新东方,你家孩子考第几?

D慌了,也开始周六学而思周日新东方,外加英语外教一对一,平时陪读,周末陪补,自己口语练得突飞猛进,辅导作业的吼声时不时震动全楼……

孩子升到四年级,她严重失眠,头晕恶心掉头发,去看医生:前庭神经炎。

除了第一批陪娃做作业的家长已发疯,陪娃上特长班、陪娃去补习班的家长谁没点程度不同的精神病?

其实我们也明白,永远都有更优秀的家长和孩子,比我们更接近所谓“起跑线”。说起来大家都在“拼”,实际上我们连比赛从何时开始都无法控制。

除了累死在起跑线,父母还能给孩子什么?

那些曾经站在起跑线最前排的孩子,注定就是人生赢家吗?

未必。

去年被拉进了初中同学群,前不久在北京组织了一次小范围同学会,20年没见,互换现状,大家私下都很感慨的一点是:有些人真的变化蛮大。

成绩中游的L,整天上课偷偷看科技杂志,隔三差五就被请家长,从一所二流大学毕业后,他没去体制内的单位上班,和发小一起做了个网站,算是分到互联网创业蛋糕的第一波人。去年,他们的网站已经拿到了二轮融资。

成绩最好的团支书Y,顺风顺水上了一所211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央企,企业名头很大,不过看他的状态,除了更富态了,其他只能说是so so。

女同学M是英语课代表,单亲家庭,家境一般,大学开始就自己赚学费的她最后留在大学教书,是班里最早结婚生子的一个,女儿已经拿到了美国一所名校的offer。

最让人意外的是S,一个很多人连名字都记不住的男同学,在一所三流大学里学金融,家里费了好大劲儿让他进了银行,他一路做到总行的行长助理后跳槽去了投行……现在,太太带着一儿一女定居温哥华,他是飞来飞去的投行高管。

人们参加同学聚会后,常常会生出这样的感慨:

很多当年的佼佼者已泯然于众人,曾经不起眼的同学今时今日风生水起,这个群里,已经没人在意当年的成绩单上到底谁排在第几。

黄磊说:“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啊,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是长跑,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除了累死在起跑线,父母还能给孩子什么?

除了累死在起跑线,父母还能给孩子什么?

家境、教育环境、父母的格局和能力,使得每个孩子的起点注定不同。退一步说,即便大家起点都一样,决定孩子能跑多快、多远的因素也远不止这些。

毕竟,人生如此漫长,最初的领先,会慢慢被生命长河所稀释。

所谓“起跑线”,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止有一条,而每一个人,只要你足够努力,都可以在不同阶段拥有新的起跑线。

比起跟“起跑线”死磕,孩子更需要的,是学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拿到重新定义起跑线的权利。

我们也许给不了孩子足够靠前的起跑线,但我们可以传递给孩子一些不会被生命长河轻易稀释的东西。

比如,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到脑子里的东西是谁都抢不走的;

比如,要交一些真正的朋友,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会因利聚而来,也不会为利散而去;

比如,读书给你智商,人生历练给你情商,它们同样重要;

比如,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并不俗气,它值得我们为之努力,但倘若没有,也不意味着你是个失败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别让其他人的时间表催着你跑”。

起跑线确实重要,但比它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悠着点儿,人生路还长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