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再來一次,那些被甩出幾條街的三輪車企業,會怎麼選?

2018年,作為傳統制造領域的三輪車行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將更加嚴峻,國Ⅳ的實施、環保壓力的加大,宏觀經濟的乏力,中國社會的逐漸老齡化,都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先看一組數據。

據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17年1-12月,全國正三輪燃油摩托車產銷量分別為204.62萬輛和204.28萬輛,傳統燃油動力三輪車的總量連續第4年下滑,從2014年開始,短短4年時間,全國三輪摩托車的產銷量就從最高峰時的近270萬臺下滑到2017年的200萬臺左右,下滑幅度達到6%-7%,整個行業前景堪憂。

年份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產銷量數(臺)

262萬

257萬

236萬

205萬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組數據。

2017年燃油三輪車行業前六強中,半數以上企業的增量主要是篷車

。而2017年電動三輪車前三強的增量亮點也都全部覆蓋電動篷車,目前比較出眾的品牌有金迪、海寶、金彭、宗申、淮海、珠峰、盛昊、盛奧、牛電等。

牛電尤其引人注目。2017年下半年才全面投產上市,其半年的產銷量就達到4.7萬輛(據公開報道),一躍成為中國電動三輪車行業當之無愧的黑馬。電動篷車持續保持年30%以上的增幅。

據公開報道,當下年產銷10萬輛電動篷車臺階和規模的有企業有5家,20萬輛以上有3家,40萬輛以上的有2家。

從以上數據對比分析得知,燃油三輪車已呈漸成落寞之勢,市場看衰,而以四輪低速電動車、三輪微轎、休閒代步等衍生三輪為代表的產品品類卻在近幾年得以快速增長,前景看漲。

2018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大力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以推進與國際先進製造業水平的對稱和達標;在《中國製造2025》裡,也提到了國家要大力發展五大工程,即:製造業創新工程、智能製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製造工程、高端裝備工程,其中,智能製造工程是五大工程的基礎。

基於以上,我們判斷:製造的智能化,產品的智能化,生活的智能化,必將是製造業的下一個風口。結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政策導向和市場現狀,筆者認為三輪車行業的未來發展應該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即小型化、電動化、智能(自動)化和篷車化

小型化

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從沿海一路向西,傳統的農村市場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這叫“去農村化”;與此同時,我們的三、四線城市的貨源市場,受經濟低迷的影響,大宗貨運需求急劇萎縮,重載型大平板貨車的需求大幅降低。另據中國汽車工業數據分析和行業媒體市場調查得知,近幾年來燃油車各品類佔比趨勢變化明顯,傳統平板貨車總量的相對佔比在以每年3-5%以上的比例遞減。

去農村化和經濟低迷,讓貨運三輪車的市場從2012年開始,持續下滑了5年,預計2018年或將出現更為大幅的下滑。其案例如貴州銅仁,原來重型平板車賣得很好,受國家打擊小煤窯的衝擊,現在該地區重型三輪車的銷量急劇萎縮;如受災區需要重建的雅安地區,前幾年重型車銷量很好,近幾年隨著重建的完成,當地經銷商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如果能再來一次,那些被甩出幾條街的三輪車企業,會怎麼選?

同樣,在廣大的鄉鎮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出行,小生意群體及小型物流快遞等都離不開中小排量的小型車輛的幫助,故以客貨兩用為代表的產品得以大行其道,之所以中小排量的小型平板燃油三輪在紙面上的銷售數據不明顯,那主要是因為其市場份額被其它類似功能產品所取代造成的。如賣水果(小生意)的或專用三輪車(快遞、消防、環衛)。

電動化

2016年,全國四輪低速電動車產銷量約100萬輛,已經超過三輪摩托車總量的一半以上,其中銷量前10家主要企業產銷量分別達到51.5萬輛和50.8萬輛,從消費者層面調查發現,一般收入人群和農村人群的出行,越來越偏愛穩定性更好、價格適中、不用加油的四輪低速電動車,由此,我們從四輪低速電動車的發展趨勢中可以得出結論,即三輪摩托車電動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實際上,宗申、福田、力之星、新鴿等一眾品牌早就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在電動化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這些年來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更多的品牌,則錯過了好時機,被甩出幾條街。

智能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應用的成熟,越來越多的成熟技術得以實現從汽車平臺向三輪車平臺的順利移植,成本低廉,品質可靠,讓三輪車的技術附加值越來越高。可以預測的是,未來的三輪車必然在自動化、智能化應用方面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變化,眾多智能技術的應用將會讓消費者使用更便捷、操作更簡單、體驗感更強、舒適性更好、安全性更強、服務更簡單。

比如:

人機交互系統:能夠讓用戶用語音和智能終端與汽車對話,能夠讓汽車在用戶動手之前便完成用戶需要的操作,自動啟動/一鍵熄火,車窗啟閉,GPS定位系統的道路狀況預報、自動報警等功能模塊等。

自動輔助駕駛系統:三目前向攝像頭、4 個環視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 個超聲波傳感器、1個車內駕駛狀態檢測攝像頭等,都能讓用戶隨時把握行駛狀況,提高駕駛安全性。

自適應系統:利用車廂內部的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氧氣傳感器及智能處理器等,自動調整車內的溫度、溼度,提高駕乘舒適性。

篷車化

如果能再來一次,那些被甩出幾條街的三輪車企業,會怎麼選?

對於未來的三輪車產品變化趨勢,筆者認為以“艱苦奮鬥”為產品特徵的傳統平板貨運三輪車銷量必將逐年下滑,特別是大排量重載型平板三輪。平板三輪的最終總量或在50~80萬之間,但半封閉和小型貨運三輪車的市場佔比或將上升,總量達到30~50萬臺之間,以城市休閒和三輪微轎為代表的三輪車品類或將持續上升,最終達到100萬臺以上。

“自然界的規律,是此消彼長,貨運三輪的冬天,正孕育著代步三輪的春天,未來5年貨運三輪將進入低谷,但是三輪車的總量在2022年至少會增加60%”。

對5-10年後的中國三輪車,筆者判斷未來發展之路必然與汽車的發展歷程類似,即在保證產品功能性、可靠性和品質穩定性的前提下,一定是在提高舒適性、安全性、方便性的基礎上向小型化、篷車化、電動化及自動和智能化方向靠攏。

很多企業錯過了太陽,以至於被甩出幾條街。很多企業哀嘆:如果再來一次,肯定會早動手!而如果看不清、抓不住眼下的機會,同樣會錯過月亮,再一次讓歷史重演,讓後人復哀!

誰能把握這些趨勢,並切實將精力和資源向這類產品上傾斜,那麼誰就有希望在未來的中國三輪車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