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青銅鏡

青銅鏡起源商周時期,用青銅磨光做鏡子,背面雕有精美紋飾。從文獻資料看,按《軒轅皇帝傳》:"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楚辭九辨》:"今修飾面窺鏡兮。"它作為收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這與青銅鏡的精湛製作工藝和異彩紛呈的紋飾藝術分不開的。無怪乎有人將它譽為東方藝術的瑰寶。而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徑6釐米,厚0.3釐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

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青銅鏡

LOT號0465——連弧銘文青銅鏡——100.00萬——日期:2015-07-31

在中國古代,銅鏡的鉅細也千差萬別,但概略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型銅鏡尺寸平常在3釐米~8釐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綯繩繫於腰間,隨身攜帶。中型銅鏡尺寸在10釐米~39.4釐米,正如香港古玩舍國際拍賣徵集到的此青銅古鏡,它厚重細膩,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臺上。需知銅鏡不光要時時擦抹清潔,而且還得經常去磨光,才氣夠保持灼爍如新,照出影像來,以是昔人看待銅鏡,是珍而重之的。

青銅鏡造型多樣,使用巧妙,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銅鏡上的紋飾雕刻手法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雕、浮雕、透空雕,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多選用生活中常見的題材,如牡丹、菊花、桃花、纏枝花、雙魚紋、鳥獸紋、雙龍紋、雙鳳紋、山水人物等,都是最常見的圖案。如清宮舊藏器“蓮花飛蝶鏡”,環繞鏡鈕飾一週圓點紋,外圍綴以三朵蓮花,間飾三隻蝴蝶,極具圖案化。紋飾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從幾何紋飾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寫實圖案,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交織並列,構思巧妙,包羅萬象。早年紹興出土、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漢代“伍子胥畫像鏡”,就是一件絕好的作品。

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青銅鏡

LOT號0221——戰青銅鏡——150.00萬——日期:2018-01-15

從考古發掘資料看,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南尕馬臺齊家文化墓葬出土銅鏡,充分說明我國古代青銅鏡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約四千年以前的齊家文化。它的發展歷程從殷商時的多葉脈紋、平行線紋、多圈凸弦紋等銅鏡,到西周時有多重環紋、鳥獸紋鏡,春秋戰國出現的有山字紋、鳳鳥紋、雷虯紋鏡,到了兩漢時最流行的是六博局紋、草葉紋、星雲紋、弧紋銘文鏡,三國兩晉又多為神獸紋、變開四葉紋、畫像紋鏡,到了隋唐時代,銅鏡發展最為興盛,這時有瑞獸紋、四神紋、海獸葡萄紋、花鳥紋、生肖紋鏡。嗣後,到了宋、元、明末時期,銅鏡鑄造業便是江河日下,銅鏡逐漸實用的玻璃鏡子所代替了。由於不同時代鑄造的銅鏡具有不同時代的特徵,它反映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興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