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1

前兩天,一則小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深圳一小學校長,在放學時間,親自出馬監督學生自己背書包。

熙熙攘攘的家長和孩子群中,校長耐心地檢查從他身邊走過的學生。

當他發現一位奶奶左肩背孩子書包,右手牽著孫女的手時,校長笑著從奶奶肩上摘下書包,遞給學生自己背。奶奶有點不好意思地照做了。

當校長回過頭,看到一位由爺爺接的小男生自己揹著書包時,他當即向男生豎起大拇指表揚。

視頻不長,但是整個過程,校長都表情和藹地察看著學生是否自己背書包。

遇到家長幫忙背書包的,他就溫和地提醒讓孩子自己背。家長們普遍都很配合,認同校長的做法。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多大點小事啊?還上了熱搜。其實,這是一件普遍被忽略的,但卻關乎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大事。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太常見了,放學時間你到學校門口看看,很多家長接到孩子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書包從孩子背上,轉移到自己的手上。

時間長了,孩子也覺得由父母幫忙背書包,是理所當然的事。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這位校長在後來接受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他的良苦用心:

我覺得,現在的家長對學生照顧過頭了。

理想狀態其實應該是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解決;給點空間,自己發展;給點問題,自己發現;給點時間,自己想象。

家長不要大包大攬,讓學生做自己能做的。

孩子的書包裡,除了裝著書本,還裝著自理能力,裝著責任和擔當。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2

我一直幫女兒背書包。

有一天早上送女兒去上學,因為有點晚了,走得急。而且下著雨,我抱著雨衣急匆匆出門。

等走到半路,看到別的學生背的書包,我才突然想起來女兒的書包竟然忘帶了。

女兒一聽書包忘帶了,立馬跟我吹鬍子瞪眼:「誰讓你不想著點的?沒有書包我怎麼上課啊?」

我一聽,心裡覺得非常不爽,質問她:「為什麼你自己不知道操心呢?你一個學生,出門不想著背書包,這對嗎?」

她反駁:「一直不都是你幫我拿書包的嗎……」

我愕然,這還怪我咯?!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幫孩子背書包可不是小事。

當天晚上,我跟女兒說:「從今以後,你的書包你自己背。第一我記性不好;第二你長大了,這點事情能自己做。」

從那以後,我真的就沒再幫女兒背書包。哪怕有時也會心疼書包不輕,但是我覺得這點磨練對孩子來說,是必須的。

再說,如果書包太重,可以換成拉桿箱式的、可以少帶不用的書本,讓她自己想解決辦法。

心理學上有個「過度理由效應」,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而且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

當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就不再去找其他的內部原因了。

套用到背書包這件事就是,我一貫的替孩子背書包,成了孩子自己忘背書包而不用負責的理由。

因為她覺得我是她媽,幫助她照顧她是應該的。時間長了,她就把這種幫助當成了理所當然,她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責任。

孩子自己背書包上下學,同時揹負的是自己的自理意識,是孩子的小肩膀應該擔負起的那份小小責任感。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3

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只是他自己該做的眾多事項列表之一。我們應該試著放手,讓孩子參與到更多的事情中來。

作家畢淑敏還鍛鍊孩子自己去看病。有一次,畢淑敏的兒子說難受,好像感冒了。她第一反應是去找藥箱。

但又怔住了,她問:「兒子,你都比我高了,知道生病之後應該怎麼辦嗎?」

「找你啊。」兒子不假思索地說。

「假如我不在呢?」

「找爸爸。」

「假如爸爸也不在呢?」

「那我就忍著。你們早晚會回家。」

畢淑敏嘆了口氣:「有些病是不能忍的。生了病以後,你這麼大了,最應該做的是上醫院。今天你就學著自己去看病。」

畢淑敏的兒子一聽,除了驚訝就是反對。畢淑敏就詳細告訴他看病的過程,她還讓兒子把這些過程記下來。見媽媽如此堅決,他只好自己去看病。

畢淑敏焦急地在家等待四個小時後,兒子終於回來了。

一進門就說:「媽媽,我已經學會看病了。打了退燒針,現在感覺好多了。不過,你讓我記的那張紙,有的地方順序不對。」

他顯得驕傲又有點興奮。畢淑敏看著兒子,欣慰地笑了。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就像畢淑敏說的:

孩子,不要埋怨今天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

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包括生病在內的許多問題。

我預先能幫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線路圖。它也許不那麼準確,但聊勝於無。

家長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所以,早早地培養他獨立的思想、獨自面對問題的勇氣,是最重要的。

4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一樣的:只管學習就行,其他的什麼都不讓你做。

《北京青年報》公眾調查組曾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1.4%的家長最關心、看重的是「孩子的學習」。而關心孩子勞動的家長僅佔14.3%。

中國兒童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僅為11.32分鐘。相比之下,國外兒童勞動時間遠遠高出一截,比如美國兒童平均每天勞動時間為1.2小時,相當於我們孩子的七倍。

其實學習和勞動不是相互衝突的。相反,孩子參加必要的勞動,反而鍛鍊動手能力。

你還在給小孩背書包嗎?

教育家陳鶴琴說: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

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逐漸脫離父母庇護的分離過程。我們幫孩子做再多,遠沒有他自己學會來得實在。

所以,不妨做個「狠心」的父母,孩子沒有請求你幫助做的事,就不要主動幫孩子去做;孩子請求幫他做的事,要有選擇性地去幫助;

同時也要學會向孩子發出幫忙的請求,讓孩子反過來多幫父母他能做到的事。

用我們的「狠心」,成就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那才是孩子成長的盔甲,是孩子未來的福氣。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幫助,就是幫他早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文 | 胡蝶

來源:凱叔講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