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教育真的需要“拼家长”,拼的究竟是什么?

是身价?职位?关系?

最近,广州的小学生家长江女士参加了学校家委会的竞聘活动,本以为家长们会拼身价、拼职位、拼关系可是没想到,最终自己竟凭着杀手锏“学习”脱颖而出。

看到江女士的故事,小编不禁想起最近很多家长都在探讨的问题——如果教育真的需要“拼家长”,拼的究竟是什么?

1

“我每天学习的时间不低于5小时”

妥!就你了!

广州的江女士国庆前刚参加完学校家委会竞聘活动,她感慨道,本以为家长们会拼身价、拼职位或者拼关系,没想到杀手锏竟是“学习”!

江女士的孩子就读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中黄小学,四年前她辞职后,一直在家带孩子。为了给孩子最科学的教育,她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我每天学习的时间不低于5个小时。”

江女士的家中已经有1000多本关于教育、亲子、个人成长及管理类书籍,谈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她也能娓娓道来。

不久前,凭借优秀的学习能力,江女士从一年级120多位新生家长中脱颖而出,成功竞选进入家委会学习部。她说:“每一个家长都很厉害,有的是在线教育平台的创业者,有的是全球500强的企业高管,还有高科技领域创新型人才。但在竞聘现场,没有人拿职位或者是身价做文章,而是比学习。”

三年级学生莫若柳的妈妈也是家委会竞选成功的家长之一。若柳妈妈从小就是保送生,别人眼里的学霸,但当听到孩子用流利的英语展示探究课成果时,她很是震惊,“我发现我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如女儿”。

不仅如此,平日生活中,女儿也常常做她的“导师”,“我遇到难题的时候会有畏缩的情绪,但我女儿比我更勇于尝试,还帮我查资料,做思维导图,鼓励我,这也让我觉得很震惊。”

为了能够和女儿“合拍”,若柳妈妈开始了一路“恶补”,“多看书,多和家长们沟通交流。”

该小学副校长李春说,现在的家长普遍“更关注孩子心理感受,也有更多教育主张,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共同成长”是许多80后家长的育儿心声。

当然,有很多网友认为,相比于其他的选择标准,“学习时间”也只是其中一个。很多母亲无法做江女士这样的全职妈妈,每天有大量的空暇时间用于学习,做到“每天学习5小时”。不过这件事带来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学习时间上的单纯比拼,而是江女士和若柳妈妈这种坚持学习的意识,这对孩子产生的良性影响才是最宝贵的!

这边家长们拼起了“学习”,小编又想起去年,上海某所小学一个班级的家委会竞选中,各位家长晒出的豪华履历,聊天记录被上传到网上,曾引发网友们的围观和惊叹——

比如,第一位小朋友的妈妈:毕业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爸爸博士毕业,弹性工作可以随叫随到,还会摄影。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位小朋友的爸爸博士学历,和妈妈是研究生同学,目前两人都在会计学院做老师。这样的履历,又收割了一串儿大拇指。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位小朋友的妈妈,就职于知名外企,职位HRD(小编注:就是传说中的“人力资源主管”啦!)夫妻俩都毕业于名校复旦附中,爸爸毕业于同济大学。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截图在网上传开之后,网友们纷纷围观膜拜,还有网友笑称“感觉不像是竞选‘班委会’,倒像是在选CEO啊”,一句玩笑却无意间道出了关键问题——这些亮眼的个人履历,确实会引来社会上的很多人羡慕钦佩,但是这与“班委会”的真正需求是否合拍呢?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曾有老师跟小编说,其实学校、老师们选择家长进入“家委会”“班委会”,最看重的是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具备教育常识,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时愿意花时间、精力和耐心来为学生教育提供服务。

还有些家长也是挺拼的,只是拼的姿势不太对,结果不但没起到积极效果,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本来是想让自家孩子受到点儿关照,但小陈妈妈的这波“秀”虽然也很拼,却用力过猛,失算了……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2

如果教育需要“拼家长”,

拼的到底是什么?

有的家长努力学习、晒简历申请进入“家委会”“班委会”,有的家长向老师“打招呼”请求照顾,咱暂且不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恰当,家长们有一种心思大家都看得出来——自己努力打拼了这么些年,但凡有点儿成绩,都希望能依靠这些现有的条件、资历乃至便利来帮孩子争取到更好的关照和教育、更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于是,爸妈们就有意无意地“拼”起来了。

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拼得别人心服口服,有些却让大家不舒服?

其实,教育如果真的需要“拼家长”,那么拼的也绝不是家长的社会地位、官职权力、收入水平。教育“拼家长”拼的是——

对教育的热爱和尊重。能把孩子教好的人,往往是那些遵守规则胜过滥用职权的人,是尊重文化胜过膜拜金钱的人。

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一个权势滔天却从没出席过家长会的家长,和一个辛苦在事业和家庭两头忙活的家长,哪个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拼家长”讲究的是不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位。

心理上的负责和行为上的知进退。对孩子而言,家庭是一个场,在这里他可以吵吵闹闹、耍赖顽皮,无论做什么都会得到宽容;而学校是另一个场,在这里他应该学会规则,尝试合作、接受管理,承受挫败。父母在家教上对孩子负责,而不过多干涉学校的教育,才会给孩子创造两条腿奔跑的机会。

永不懈怠的学习欲望。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速度无关紧要,笑到最后的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辈子都在学习的人。把“我这辈子是不行了,就这样了,以后全靠你这种话挂在嘴边的家长,很可能在若干年后,会听到儿女跟自己的孙辈说同样的话。

综合整理自网络

这位妈妈靠“每天学习5小时”进了“家委会”!“拼家长”拼的到底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