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南宋名將,被俘後在岳飛像前殉國,百年後封神祭祀不絕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一個人活著,總會有各種追求。有人為了金錢而拼命,有人為了地位而奮鬥,有人為了名聲挖空心思,有人則為忠義氣節付出性命。漫長的中國史,以氣節留名千古的大有人在,就算是軟弱無比的南宋,也湧現出許多頗有傲骨的名人,除了熟知的岳飛、文天祥,陳文龍其實也是一位非常忠勇的愛國將領。

此人本是南宋名將,被俘後在岳飛像前殉國,百年後封神祭祀不絕

▲陳文龍塑像

陳文龍的出身很好,先祖本是平頭百姓,祖父那輩中了榜眼,因為機敏過人且善理政事,後來官居丞相,受封魏國公,從此陳氏成為了書香門第。陳文龍年幼時受到父輩影響,酷愛讀書,而且受到祖父薰陶,深曉大義,不過陳文龍起初並不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將領。南宋鹹淳二年(公元1268年),三十六歲的他成為了那一年的頭名狀元,當時他的字是“子龍”,但是皇帝對這個狀元青眼獨加,特意賜名“元龍”。從小就渴望報效國家的他,在踏入官場的第一步,就希望勵精圖治,改善朝廷的腐敗狀況,可是當時奸臣當道,品行高潔的他處處受到打壓,在朝廷上處處受到束縛。

此人本是南宋名將,被俘後在岳飛像前殉國,百年後封神祭祀不絕

▲宋代大臣劇照

當時朝廷幾乎都受到賈似道的控制,很多高官都是他的同黨,賈似道一方面迷惑主上,另一方面也喜歡受到別人奉承自己,所以許多刻意逢迎他的官吏都受到了重用。起初賈似道一直在極力拉攏陳文龍,不管他答不答應“上車”,一直在瘋狂提攜他,短短几年內就把陳文龍從一個小小的屬官,提拔到了極具實權的監察御史。然而由於倆人政見完全不同,在諸多事務上出現了極大分歧,而一向以興國報國為己任的他,絲毫不願迎合賈似道,還向皇帝上疏直諫,詳細列舉賈似道的過失。

此人本是南宋名將,被俘後在岳飛像前殉國,百年後封神祭祀不絕

▲今人仿建的宋皇宮

由於賈似道權傾朝野,所以陳文龍的一紙疏文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他本人很快遭到報復,被貶撫州。在新的職位上,他毫不嫌棄官銜的改變,依舊竭盡所能地為百姓做實事。找不到他把柄的賈似道,最後竟然派人誣告他,將他罷官回家。

沒過多久,賈似道不聽陳文龍的建議,偏要任用親信去抵擋元朝入侵,結果遭遇大敗,幾十萬人馬頃刻間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南宋朝廷這時候才醒悟,原來陳文龍所言不虛,於是急召陳入朝為官,起用他來抵擋元軍。與此同時,朝廷終於決定罷免無能奸猾的賈似道,然而新任丞相卻是主張投降的陳宜中。就在陳文龍打算和元軍決戰的時候,朝廷卻在陳宜中的勸說下投降元朝。

此人本是南宋名將,被俘後在岳飛像前殉國,百年後封神祭祀不絕

▲今人扮演的蒙古騎兵

再後來,他又保過端宗皇帝趙昰,但是當時形勢已經極度惡化,許多官員一看元軍襲來,立即棄官或者投降,就連陳文龍派往福州的密探,也和城中守將蛇鼠一窩,密謀開城投降,致使陳文龍一家被元軍活捉。元廷希望這樣的義士能收為己用,於是多次勸降陳文龍,但是卻遭到他的堅決拒絕。後來在經過岳飛廟時,陳文龍請求進廟祭拜。已經絕食多日的他,在岳飛像前哭訴,他恨自己有心報國卻回天乏術,最終含恨自盡在岳飛塑像前。

此人本是南宋名將,被俘後在岳飛像前殉國,百年後封神祭祀不絕

▲嶽王廟內景

到明朝時,朝廷下詔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清廷也沿襲了這一做法——每次有福建省籍的狀元誕生,或者朝廷要去臺灣等地冊封官員,為在海上求個平安,大家都喜歡在船上供陳文龍。後來這個習慣竟然逐漸演變成一個風俗,就像民間漁民出海要祭拜媽祖一樣,官員出海幾乎都要祭拜陳文龍以求得庇護,香火綿延至今不絕。

《宋史》《中國民俗考》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