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脑瘫老板”身残志坚,成立布料加工厂,留守妇女家门口上班


几乎每天早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周棚镇刘堂社区农民刘家政的家里都会传出缝纫机“轧轧轧”的声音,周边的村民都知道,刘家政的脑瘫儿子刘强的布料加工厂开工了。这位26岁连路都走不稳的脑瘫青年,在自己家里成立了一家布料加工厂。加班结束后,刘强帮妻子丁秀娟洗脚。夫妻二人同为残疾人,相互体贴成为他们的相处之道。

空闲时候一起看电视是刘强夫妻两人唯一的消遣。身体残疾却坚强执着,刘强的名字闻名全村,村民们一提起刘强都赞不绝口。对于刘强来说,能自己开加工厂做老板来之不易,他还有个更加远大的理想——将加工厂做大,让村里的所有留守妇女都来自己这里上班。

刘强的父亲刘家政,瓦匠出生,在刘强的加工厂建设上出了最大的力。刘强夫妻俩3岁的女儿刘语诺是个正常的孩子,这成为家里最庆幸的事情。1991年7月的一天,刘家政怀有身孕的妻子刘会珍突然大出血,医生建议取出孩子,不然母子都不保。剖腹产手术后,这个提前预产期两个半月出生的婴儿就是刘强。当刘强到了两岁半的时候,家里人发现这个孩子站起来很困难,而同村两岁的孩子都会下地走路了。


刘强的强英服装被罩被单加工厂扩建在自家大院里。后面的五年半时间,家里人带着刘强去了北京、上海、河北、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大医院治疗,花掉了家里十多万元钱。医生的诊断结果是大脑控制下肢神经部位发育不全。面对这样的结果,家里人只能选择接受。

刘强和妻子丁秀娟一起整理被罩。加工好整理被罩的活基本上都是由夫妻两人完成。回到老家后,已经8岁的刘强才开始上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们看到这个走路不稳的“大同学”,有的人嘲笑,有的人学刘强走路,这些举动让年幼的刘强很受打击。

16岁才小学毕业的刘强觉得自己学习不好,继续学下去也不一定会有自己的出路,于是他向父亲提议去学门技术。学过修电器和补鞋,效果都不好。

刘强夫妻俩3岁的女儿刘语诺是个正常的孩子,这成为家里最庆幸的事情。2008年在残联的介绍下,来到了阜阳专门培训残疾人就业技能的万豪培训学校学习缝纫技术,一边学习一边在学校的布料加工厂上班。在这个没有歧视只有鼓励的环境下,刘强认识了同样来学习缝纫的残疾女孩丁秀娟,两人感情迅速升温,3个月后,两人结为夫妻,201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

工作时,刘强和妻子丁秀娟也参与布料加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2012年,刘强学成毕业后,一时没有找到出路,去饭店洗碗,干了3天被老伴强行辞退;去服装厂做包装,一个星期后被辞退;去锁厂工作,10天后被辞退。


一单600余件被罩要整理,在一旁的88岁奶奶娆翠萍也会过来帮忙。被辞退的理由都是一样——不接收残疾人。刘强感到自己的生活一片灰暗,他将自己锁在家里2天不出门。缓了一阵子之后,刘强意识到靠别人还不如搞自己,他与妻子开始酝酿自己的布料加工厂。

2013年,刘强与爱人丁秀娟商量,将两人在上学时候在学校做布料加工厂上班时攒下来的钱买了两台电动缝纫机,从阜阳临沂商城进一些被套进行加工,赚钱不多,但是可以补贴一些生活费。干了3个月后,刘强找到他的老师,老师建议夫妻两将加工厂正规化,办个营业执照,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招一些工人,刘强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了曙光。

奶奶娆翠萍抚摸着自己身残志坚的孙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唠叨要刘强多休息,最近又瘦了。2014年12月,营业执照办下来之后,取名为“强英服装被罩被单加工厂”。刘强拿出4500元购买了5台二手电动缝纫机,并招收了村里的4名留守妇女,一起做布料加工生意。


刘强扶着扶手缓慢地上楼梯。为了方便工人,刘强制定的作息时间是按照孩子上下学来安排的。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休息;上午8点开工,中午11点停工;下午2点开工,傍晚5点停工,正好错开了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从来都不安排加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