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五十年变迁:袁德雨

我于 1961 年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江苏东部沿海射阳县工作。那时江苏全省有 3 个国营蜂场,射阳蜂场就是其中的一个,有意蜂 2500 多箱,中蜂 500 多箱,职工30 人。在当时“养蜂大军”中身为技术员的我,肩负重担,生活在养蜂基层一线,干着最为具体的业务工作,曾有人喜称我是“蜂司令”。50 年过去了,我经常回忆这心爱的工作,今非昔比,令人难忘。

一、蜜源变化

20 世纪 60 年代,江苏沿海边的蜜源 5 月份的洋槐、苕子,夏季的棉花,还有一种既耐盐碱又耐寒冷的花期长达 2 个月的雁来花。一年之中从春到秋,有了这些大蜜源支撑,沿海地区养蜂业发展很快。那时,省农林厅批准射阳县成立国营蜂场就是依据这个丰富的蜜源条件而决定的。

现在这些蜜源没有了:洋槐树全被挖光,因为树干里会生蛀虫,没有利用价值;苕子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改良盐碱地绿肥,后来随着化肥广泛使用,省力省钱,不肯种苕子了;棉花在夏天正当开花现蕾时,由于过度喷施农药,蜜蜂有去无回,损失巨大。蜂农宁愿放弃这个原本可以丰收的蜜源,躲得远远的;还有由于沿海开发围垦养殖,发展工业园区,生长雁来花的湿地也没有了,几乎绝种。以苏北盐城地区为例,目前适合放蜂的蜜源只有 4 月份的油菜。油菜过去在沿海碱地很少种植,后来随着围垦挖沟,改良土壤,碱地逐渐变成了良田,已适宜种植油菜了。

由于蜜源的变化,蜂农常年在外乡客地追花夺蜜,过着艰苦的游牧生活。

二、放蜂路线的变化

“人不离蜂,蜂不离花,追花夺蜜”一直是养蜂人的行话。由于蜜源(花)的改变,养蜂人追花的路线也随之有了变化。以苏北沿海一带为例,20 世纪 60~70 年代养蜂人都在冬季带着蜂箱南下去气温较为暖和的广东、江西等南方一带越冬春繁。到了 3 月份以后,一般的蜂群都加上了继箱的时候赶往浙江、苏南一带采油菜、红花,然后再回到苏北家乡采洋槐、苕子、棉花、雁来花等大蜜源。冬季到来时正好是一个养蜂生产年结束,接着又往南方越冬繁殖。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追花夺蜜,养蜂人很辛苦。

现在的放蜂路线与从前不同了,在南方越冬春繁后就在越冬所在地采茶花、油菜,然后回家乡再采一期油菜。两期油菜结束后,接着往北方采荆条、椴树蜜了。实际上,沿海的养蜂人在一年之中只有一个家乡的油菜花 10 多天是在老家度过的,其余的日子都是在外乡客地“流浪”着。

三、养蜂人员的变化

以前养蜂人都是替国营或集体蜂场养蜂。凡属国营蜂场的职工,不论收益多少,总是拿 20~30 元固定工资。凡属公社或大队集体蜂场的养蜂员,也不问年成丰歉,争的是比家乡当农民略高的工分。

蜂场经受“文革”的冲击,“蜂司令”被当作“走资派”打倒了,养蜂工人离开蜂场出去“革命”了,蜜蜂病的病,死的死,逃的逃,剩下的少数蜜蜂转为个人饲养了。现在的国营蜂场牌子虽然还挂着,但已改为种植业或办工厂了,成了没有蜜蜂的蜂场。原来的集体蜂场也都没了,能见到的都是私人蜂场。

现在的私人蜂场(又称养蜂专业户)都是一家人养着百十箱蜜蜂由南向北来往奔波。以沿海射阳县养蜂30~40 年的汤超为例,起初带着儿女全家老少养蜂 100多箱,一直在外奔波。后来儿女买了卡车跑运输改行了,认为养蜂风险太大,收入不稳又辛苦。他们说“现在外出打工做苦力一个月也能挣上几千块”。这位汤师傅快 70 岁了,仍与老伴坚持着这甜蜜事业。他无奈地说,养蜂“后继无人”了。现实就是如此,我所接触到的蜂场养蜂人员大多在 50 岁以上,年龄最高者有 80 岁的,很少见到年青力壮的养蜂人。原来在国营蜂场的正式职工弃蜂经商搞起了蜂产品的收购贩运工作,1 年之中用3~4 个月的时间经销蜂产品赚上十万八万,大大超过了全年工资的数倍。这些职工的子女没有一个继承养蜂事业的。

过去负责养蜂生产的农业主管部门经常召开养蜂工作会议,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表彰先进推广经验,县里还有专人负责养蜂管理、蜂产品收购,对外来的养蜂人还负责安排场地、分发蜜桶……。现在的农业部门大多忙碌在粮棉生产、时尚的特色农业和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上,哪有精力管养蜂这一行?凡是涉及到养蜂的事儿,蜂农只好自己扛着。

四、交通运输的变化

以前放蜂运输都是用船在内河航运,速度很慢,出省越冬才用火车,速度是快了,但等车的时间太长,往往一个星期才能申请到一趟列车计划。在等待中,人和蜂只好在火车站的货场耗着,风餐露宿。有时中转站把去向一致的车皮实施编组调度,长时间在编组站的轨道上来去留放。遇到气温高的时候,经常会发生闷死整箱蜜蜂的事故。押运人员又不能离开货车,吃喝全靠自己带的干粮度日,所以押运蜜蜂十分辛苦。

现在好了,运蜂不论长途短途都用汽车了。上了高速路况平稳,收费站有直通无阻的绿色通道。从苏北往北方一夜抵达,中途还不用放蜂休息,节省了上下搬运的劳力。老年养蜂者说如果像从前那样运蜂我们早就干不了了。

五、养蜂人员生活的变化

我亲身经历过 10 年的养蜂游牧生活。条件较好的放蜂场地能租间民房闲屋就不错了,卫生环境虽差,但可以避风遮雨。条件差的,只能在路旁沟边或树下草地蜗居在自己搭建的临时小棚里。用自己带的煤球炉等生活用具烹饪饭菜茶水维持生活。刚离开校门参加工作的我,从来没有生过煤炉,一顿早饭煮到下午才能吃上,生活艰辛可想而知。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亲历如此之苦的恐怕不多了。现在外出放蜂有自备的帐篷、煤气炉,太阳能发电有电视看。一边挖浆一边听音乐,苦中有甜。

六、生产技术的变化

过去养蜂主要是生产蜂蜜,很少产浆。生产王浆的蜡碗是自己熔化蜂蜡做的,一个生产群里只插 20~30个蜡碗,产量极低。现在用的蜡碗是买现成的,一只继箱内插上 100 多个蜡碗,箱平产浆 5~6 kg。产量高了,收入也增加了。生产挖浆的工具也科学了,取浆后整理蜡碗时用上了类似电钻的工具,移虫针也比以前的先进好用,移虫速度快,不伤幼虫,成活率高。但现在养蜂人为了抓收入在流蜜高峰期几乎天天下午摇蜜,浓度低的和水一样,收购部门全都收购。从前养蜂都是 2~3天摇一次,摇的是成熟蜜,度数低的等外蜜收购部门是拒收的。

以前蜜蜂很少生病,现在的蜂病太多了。超量用药使蜂产品里的药物(包括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外贸。

现在的蜂场除生产蜂蜜、王浆外,还收集花粉、蜂胶,少数蜂场还生产蜂毒和雄蜂蛹等,项目也在不断发展。

上述养蜂业的变化体现了养蜂生产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科学养蜂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有些变化应该重视。

以我之见:

1. 严把质量关。为了维护我国外贸出口的信誉,蜂产品一定要符合质量标准,其中不能有药品(尤其是农药)残留超标。在蜜源大流蜜期不能天天摇蜜,一定要等到蜜脾封盖成熟后摇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拒收。

2. 有计划安排种植蜜源植物,改游牧放蜂为定地饲养。向科技强国学习,逐步实现养蜂业规模化、机械化。

当然,实现这两条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待于养蜂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养蜂五十年变迁:袁德雨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