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妹仔:馬來河澆灌的一枝花

“龍山好妹仔”,是貴港人皆知的一句俗語。龍山,這個貴港地名狹義來講,是指昔日的“北山下里”——今天的龍山圩,廣義的則是泛指整個“北山三里”:北山上裡—奇石鄉,北山中裡—中裡鄉,北山下里—龍山圩。北山,即橫亙貴港北部的蓮花山脈,主峰大平天山1157米,為貴港市轄區最高峰,是貴港市區抵禦西伯利亞寒潮的最後一座天然屏障。同時,北山,是鬱江水系與黔江水系的分水嶺,而整個“北山三里”地區全部屬於黔江水系,這是貴港市轄區北部地區與屬於鬱江水系的中部及南部地區最特質的自然區別。這也正是平時所言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龍山妹仔:馬來河澆灌的一枝花

民國《貴縣誌》在“諸川”中提到,“縣屬分三大水系,曰鬱江水系,曰北江水系,曰紅水河水系。最主要者首推鬱江水系,……北江水系,即北山裡之龍山江,經武宣匯於北江”。北江水系,即黔江水系,貴港市轄三區有鬱江、黔江、紅水河三大水系,以鬱江水系為最,包括貴港中部、南部地區,其次是黔江水系,覆蓋整個北部地區,最末是紅水河水系,佔據貴港西北一隅,民國時包括樟木鄉、五山鄉、青嶺鄉、大村鄉一帶。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五山、青嶺、大村三地被劃入來賓,貴港紅水河水系龜縮於樟木鄉一角。本篇主要講述貴港市轄區的黔江水系。

馬來河,又稱龍山河,發源於大平天山,流向東北,經龍山圩、中裡圩、奇石鄉,進入桂平石龍鄉和武宣的桐嶺鄉,於石龍鄉東崗村注入黔江干流。馬來河長63公里,是貴港市轄區僅有的黔江水系。馬來河長度雖僅60多公里,但其支流卻密集如蛛網,遍佈於整個龍山盆地內,龍山盆地四周皆為高山環繞:東南自北山之東脈大平天山、西南迄北山西脈之小平天山、北連大瑤山餘脈之香爐山、六班山、三岔山、千金山、白花山諸山峰,無數的涓涓細流在這個封閉的天然盆地裡流淌,匯聚而成的馬來河自西往東北方向注入西江干流——黔江,馬來河成為黔江的七條一級支流之一。

1958年,貴桂兩地在馬來河即將匯入黔江處攔水築壩,建成廣西第二大水庫——達開水庫。達開水庫也是貴港城區的第二水源地:未來將從達開水庫鋪設供水乾管直達貴港市區鬱江左岸的龍床井水廠,屆時,貴港城中市民將由鬱江水改喝黔江水。

龍山妹仔:馬來河澆灌的一枝花

黔江水系與北山山系盤錯交融的地理環境,使得歷史上“北山三里”地區歷來為綠林聚集區。〈唐書〉記載,“貴州有府一曰龍山”,“山勢險峻,延綿深邃,昔府兵防戌處。山產茶,沙江出焉,議者以為藤峽之右臂。成化二年,置北山巡司,以扼其險”。民國〈貴縣誌〉記載:“龍山廢署在北山下里清潭村,縣北七十里,轅門、照壁、廳事鹹具,相傳乃龍山廢縣,故址今縣民覃氏居之”。

唐初將郡改州,實行州-府-縣三級區劃建置。在唐代,廣西大部尚是多數民族——俚人的聚居區,當時龍山盆地也不例外。在龍山盆地設置龍山府,反映出這片區域的地理與人口慨況:位置重要,人口眾多。歷經宋元,直到明清形成漢族移民高潮,延綿上千年的多數民族成為了少數民族:平原被漢人佔據開發,而壯人則退縮守于山地。

龍山好妹仔,這句民諺在筆者看來,最實質最核心的內涵就是代表貴港本土歷史原住民——龍山婦女的特徵:質樸、善良、敢當。清澈的馬來河水是養育龍山妹仔的天然源泉,雄壯的北山則是龍山兒女強健的脊樑。在古代,龍山盆地無疑是一處山清水秀、資源自給、不知有漢的世外桃源之地。

龍山妹仔:馬來河澆灌的一枝花

在抗戰時期,接近封閉的龍山盆地成為了貴縣城中百姓“走日本”的天然避難之地,日本鬼子的鐵蹄也只是踏至最靠近縣城的北山下里——龍山圩邊上,未敢深入盆地半步。在抗戰末年,從柳州武宣潰退的南下日軍散兵誤入龍山盆地北部,結果被龍山土人關門打狗,最後被龍山好漢們跺成幾大塊後再烤成肉餅。正道是龍山妹仔好水靈,龍山哥仔好鬼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