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危房改造脫貧之路:精準施策 下足「繡花功」

原標題:“一戶一策”加固改造、完善分類補助標準,陝西——

危房翻新 老鄉開心(民生調查·一線新探索)

陕西危房改造脱贫之路:精准施策 下足“绣花功”

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陳家溝村村民趙中福的房子加固前後對比。資料圖片

“屋面做了防水,屋後修了排水溝,廚房、廁所都是新蓋的。”看著自家房屋改造全部竣工,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曹坪鎮中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宗祿笑著說。

秦嶺山區經濟發展落後,“雨天鍋盆接水,晴天布傘遮陽”曾是不少群眾居住條件的真實寫照。農村危房改造,是幫助貧困農戶實現“安居夢”的一大惠民工程,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一環。陝西在危房改造脫貧工作中精準施策、精細管理,下足“繡花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危房改造脫貧之路。

組建專家組

方案個性化

前不久,陝西省大荔縣朝邑鎮平羅村村民翟並社搬進了加固改造後的新房。

“以前,屋頂的土一會兒從這兒掉下來,一會兒從那兒掉下來,住在裡面很揪心。現在,這住得多安全、多舒服啊。”翟並社說。去年以來,大荔縣在精準認定危改對象的基礎上,聘請專業技術團隊,制定“一戶一策”的個性化加固方案。

近些年,陝西從住建系統、設計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精選138名專家,組建農村危房改造專家組,按照對象貧困程度、房屋危險程度和改造方式,完善分類補助標準,明確不同地區、類型、檔次分類補助,並結合實際測算,制定具體分類補助標準,儘可能做到讓加固改造戶不花錢、新建翻建戶少花錢。

在陝西北部,作為傳統民居的窯洞冬暖夏涼,住著舒適、節能,十分受群眾歡迎。但其獨特的結構特點,也給當地危改工作造成了不小的挑戰。為此,陝西多次邀請危房改造專家會診、分析,指導窯洞加固改造技術,先後總結出土窯、磚窯、石窯、接口窯洞等多種類型的窯洞加固示範改造經驗。改造後的窯洞保溫與隔熱性能優越,既滿足了窯洞本身的居住要求,又不破壞自然本身,保留了黃河沿岸獨有的土窯洞文化風情。

在陝北嚴寒地區,對牆體、屋面、門窗等圍護結構採取節能措施;在陝南山區,做好衛生廁所、人畜分離。這種加固改造與人居環境改善、民居風貌保護相統一的方式,創造了貧困地區重大民生工程建設的新經驗,得到了推廣。

打通數據庫

責任可追溯

“由於陝西農村危房改造戶居住分散、數量龐大,依靠傳統的人工實地督查抽查,工作量大,效率不高。”陝西省農村危房改造脫貧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任務艱鉅,打通數據孤島,勢在必行。為此,陝西開發建設了“陝西省農村危房改造信息監管平臺”,實現了信息“一個標準、一個口徑、一套數據”的全過程精細化監管。

“李德金,安康市白河縣中廠鎮大坪村,舊住房面積85平方米,C級危房加固,建設方式自建,各級補助資金兌付20242元,兌付證明掃描件已上傳。”在陝西省農村危房改造信息監管平臺上,14項危房改造工作的全過程信息都有電子檔案。

平臺還聯通了住建部全國農村危房改造農戶檔案信息管理系統及省級扶貧辦、殘聯、民政等部門的數據。“這實現了危改對象全覆蓋,改造過程全監管,改造程序可追溯、改造效果全評價。”陝西省農村危房改造脫貧辦公室負責人付濤說。

根據上傳的農戶電子檔案,省市管理人員在危改工作監管的同時,明確相關責任人,保障危改工作質量與工作進度,如果在後期核查工作中出現違規或者不符合程序的問題,可以倒查相關責任人。

平臺運行以來,實現了與扶貧部門系統的互聯互通,經過數據比對,精準推送2016年至2018年陝西省已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16.55萬戶。

裝配式建造

高效又環保

“新家建成,只用了20天。”安康市漢濱區的李增水說,他的新房功能齊全,達到了拎包入住的標準。

這得益於漢濱區引入的低碳環保的裝配式結構建造方式。2016年以來,陝西面向生存條件惡劣、經濟條件與基礎設施嚴重落後,交通不便地區和無勞動能力危改的兜底對象,使用裝配式農房建設。安康市漢濱區作為深度貧困縣區,採用冷彎薄壁輕鋼結構體系,幫助危房特困戶改造房屋,既解決了無專業工匠的問題,又解決了建築材料成本提高和交通運輸不便的問題。

“不僅能降低危房改造施工難度,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也有效地為農村危房改造提質加速。”付濤說,裝配式建造方式在陝西農村危房改造的運用越來越多。

2017年,陝西完成4.31萬農村貧困戶的危房改造,有1.6萬戶年度脫貧對象入住。2018年,陝西省計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萬餘戶。截至9月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開工7.8萬戶,竣工7.74萬戶。其中,3.2萬戶年度脫貧對象和23個年度摘帽縣的1.5萬戶危房改造對象已全部入住。

“下一步,我們將對危房改造工程加強監管,確保這項民生工程落到實處。”付濤說。(記者 龔仕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