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奮鬥一生也買不起房

假如我奮鬥一生也買不起房

在北京我認識一個互聯網前輩,西二旗某互聯網巨頭工作了很多年,前年從母公司分離出一塊互聯網金融業務,他作為負責人之一和母公司分享股份。最近公司剛剛上市,身價突破2億。這也算是程序猿逆襲的例子,從畢業到過億身價,僅僅8年的時間。

北上廣互聯網從業者,拿著幾十萬的年薪,相信工作8年沒買房的人不多,一定有不少人開始為換置換大房子或者添置1套學區房焦頭爛額啦。可這位前輩在公司旁邊默默租的那個房子一直沒有換過,只是房租漲了3倍,從1000漲到3000,可他自己收入從1萬到過億。到底是買房划算還是租房划算呢?

從財富的增長速度來看

2010年工作的人,按照平均工作3-5年購入房產,可以說趕上了房產最後的紅利。那時北京的房子很多地方不到3萬,及時入手,2-3倍的漲幅隨隨便便。從數據上來看,2010年北京房價是2.4萬,今天5.5萬,2倍多的漲幅。如果作為金融投資,非常高效,財富升值的速度也非常驚人,不過我的學長有另外的看法。

財富的增長除了金錢,還有個人的經歷、體驗、價值。很多同事買房之後,上下班路程變遠,路上消耗的精力過大,對於個人的提升和下班疲勞的緩解都沒有幫助。背了貸款之後,還貸的壓力錶面上對工作產生了一定的正向推進,讓人更努力,更用心。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牽絆,拿這次內部孵化的創業項目來說,加入團隊,股權分享,意味著放棄了母公司的高收入和高福利。持股之後,團隊要自負盈虧。大部分人在沒有還清貸款的前提下很難做出冒險的舉動,而機會往往伴隨著風險,經歷、體驗、價值也是在挑戰風險之後獲得的,這種增長是遠大於房價增長的。

從人的自由度上來看

買房的人,生活的環境基本固定在房產周圍,置換房子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這就導致生活的圈子基本上固定在某個區域。相信要支持如此高昂的房價,工作強度可想而知,遠距離探索生活樂趣的頻率必然低下。生活被限制在周圍,一旦在其他區域出現了新的體驗,新的商業模式,或者有趣的社交圈,基本與你無緣。就算請個年假,到處旅遊看看,一旦回到工作中,短期的體驗不能改變什麼。

這位前輩對我說,年輕人拼搏和奮鬥很重要,遇到好機會要抓住,該跳槽時不能手軟。如果買了房子,換工作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很少有人可以接受買一套,再在公司附近租一套房,一旦新的目標公司離家很遠,基本會重新更換目標。職業發展會因房產大大影響。

家庭生活品質來看

不可否認,房子是自己的這種感覺是相對舒適的。可95後、00後會不會這麼想就不得而知了。買房,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房子只有在服務於家庭時才會促進夫妻雙方的感情。

為工作之後更好休息?大老遠擠地鐵,堵車,似乎不能達成目的。

為裝下喜歡的傢俱和電器?人工智能的出現和裝修新模式的出現,有趣的東西(例如機器人、智能音響)自己都會移動,根本不用固定安裝。還要擔心房子是不是自己的麼?

為了孩子上學?多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買個學區房,應該足夠孩子接受雙語授課的國際學校了。

為了朋友聚會?自從買了房之後,閨蜜們和兄弟們來往反而越來越少了,不是距離遠了,就是加班太累。以前合租房子,每天燒烤擼串,通宵K歌的日子再也不見了。

所以,買房子到底是提升了什麼生活品質呢?

房子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是穩定感,我看到過太多買了房子的中年危機患者,焦慮萬分,毫無穩定感可言。

為了財富升值?如果不套現,房產升職的收益是可以忽略的,因為你無法直接花掉。而買了房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賣房套現,回到租房生活,這就是人性。

努力奮鬥與買房無關

現如今,一線城市的房價瘋漲已經告一段落,但奮鬥的機會依然源源不斷。優秀的年輕人還是會前赴後繼的奔向這裡。在未來的工作與生活中,努力工作,用心生活將逐漸成為更多人的價值觀。房子的地理位置、大小、舒適度、小區環境都將是用心生活的考核標準。

在動輒千萬的房價面前,不可能人人都買得起,95後、00後或者更後面的年輕人,租房生活將成為常態。努力工作,投資,創業,財富的增長永遠會成為奮鬥的主題,可買房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選項。努力生活,不堵車,不擠地鐵。人才公寓,自如這樣的標準化租房會越來越流行。

房屋的附加值將不再依賴買房

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了租售同權行列,新一線城市也用盡心機吸引人才,廉租房、人才公寓、房屋補貼、創業公寓,越來越多的住宿方式都會推向市場。很多城市已經為人才們的孩子上學、家庭醫療問題統一規劃,逐步解決,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你還會糾結要不要買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