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助+自治:海東三模式實現城鄉養老均等化

公助+自治:海东三模式实现城乡养老均等化

長裡村幸福院的老年絃樂隊正在表演節目

公助+自治:海东三模式实现城乡养老均等化

樂都區洪水鎮河西村幸福院裡的老人們在一起吃飯

公助+自治:海东三模式实现城乡养老均等化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老人們在一起吃飯

公助+自治:海东三模式实现城乡养老均等化

服務人員上門服務

公助+自治:海东三模式实现城乡养老均等化

青海新聞網訊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近年來,海東市積極探索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特別是2016年被確定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改革試點地區以來,通過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養老產業不斷推進,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互聯網+養老:居家樂享養老服務

家住樂都區碾伯鎮七里店東村的劉成應老人,平時行動不便很少出門,自享受居家養老服務以來,她一個月最大的盼頭就是希望服務人員多來陪陪她。“她們每次來都幫我做這兒做那兒的,還陪我說話,比親丫頭還貼心啊!”劉成應說。

據記者瞭解,2016年,海東市政府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海都公眾服務中心承接海東市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項目,內容涉及家政、照料、餐飲、醫療、康復、護理等10多個領域。截止2018年7月31日,中心累計提供服務人數達38萬餘人,服務總金額約5412萬元。經過兩年多的運營,目前中心共有加盟服務商56戶,依託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契機,給予了本地家政服務企業、為老服務企業、老年協會等組織發展壯大的機會。

王紅芳是盛鵬勞務公司的一名養老服務人員,她們公司也是海都的加盟商。她告訴記者,老人分類不同,服務的內容和次數也不相同,比如說A3類老人屬輕度失能老人,這類老人每月可享受252元的服務,服務內容涵蓋室內清掃、個人助潔、清洗衣物等5項。“每次老人看到我來,都開心得像個孩子一樣,有一段時間不去了,老人們還會惦記我,打電話問我這段時間去哪了,什麼時候過來。”王紅芳說。服務送上了門,但服務質量如何,老人滿不滿意,該中心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監管措施和回訪制度。

據介紹,服務人員每做一項服務,就要用手機掃一下老人家裡專屬的“居家養老”二維碼,通過手機APP平臺和海都的信息平臺連接,可對服務過程進行全程監管。“服務人員從幾點進門,幾點離開,服務了哪些內容,一個月服務了多少次,以及上傳的服務照片我們都可以在平臺上看到。”海都工作人員李麗說,除了訂單記錄,我們每個月還通過電話回訪和實地走訪的方式調查滿意度。

“海都公眾依託互聯網、物聯網、雲技術手段,建立了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構建‘互聯網+養老服務’新模式,老年人可通過平臺直接預約服務,足不出戶享受便捷服務,有力解決了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青海省海都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平安區項目經理李曉玲說,信息平臺有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的具體信息,通過網絡就可瞭解老人的住址、電話和服務要求。

公建+民營:社區探索養老新模式

作為平安區第一家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化隆路社區的照料中心目前已建成並已投入使用。“來到這裡的大多是60歲以上能走動的孤寡、失獨老人,我們每天可以為老人提供午飯、午休、娛樂、量血壓、保健養生講座等十幾個服務項目,老人們可以聚在這裡進行情感交流,解個悶。”中心負責人巴有蘭說。記者瞭解到,向這樣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全市目前有33個。

10月23日,在樂都區濱河路社區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李雙鎖老人正在健身服務大廳裡擺弄著健身器械。“我基本每天都會來這裡溜達,下會兒象棋,鍛鍊下身體,不僅打發了時間,人精神了,身體也得勁。”今年71歲的李雙鎖告訴記者,得益於今年7月在小區新建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閒暇時有了好去處。

隨後,記者走進濱河路社區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看到設施配套齊全,健身服務大廳、娛樂室、餐廳、休息室和理療室等應有盡有。“社區有好多老人都是從山裡搬遷下來的,中心開放後,很多老人都蠻期待的,白天就來這裡聚聚。”照料中心負責人李元秀對記者說,我們為老人提供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讓居家老人融入社會、融入生活,感受到溫暖。

目前,海東市社區養老主要採取公建民營的方式,硬件設施由政府建,承接運營由社會辦,這樣能有效解決社區養老人手不夠、能力不專、活力不足的顧慮。

據李元秀介紹,照料中心還通過醫養結合的模式,有專業的理療師為社區老人提供針灸、拔罐、酵素浴等保健服務。這下老人們紛紛表示,沒事過來做個理療,腿疼緩解了,也能出門走走了,而且在自家門口就能治病,方便了很多。

硬件設施齊全了,專業服務團隊有了,承接的日間照料中心如何長效運營下去呢?

海東市民政局局長馬德拉表示,目前海東市初步建立了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運營補貼制度,規範養老設施營運機制;持續推進醫養結合模式,建立覆蓋城鄉的醫養融合服務機制;加強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並向農村和失能老人轉移,今年海東市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為2.9萬名困難老年人提供以醫療護理為重點的個性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政府的多項舉措可以說是為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提供了政策支撐。

目前,海東市已建成養老機構46家,其中20家養老機構以公建民營方式運營,30家公辦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由社會力量運營或依託村級老年協會運營。

農村養老開啟新思路

10月24日,在樂都區高廟鎮長裡村互助幸福院裡,伴隨絃樂隊悠揚的歌聲,該村的舞蹈隊扭起了秧歌,跳起了鍋莊。坐在周圍的老人們或聽著音樂、欣賞著舞蹈,或三五結對地打起了牌、聊起了天,這便是長裡村的老人們安享晚年的場景。

人群中,笑得很開心的那位便是88歲高齡的李生傑老人。老伴離世,子女外出打工,如今獨居的他每天都會來幸福院坐坐,看會兒舞蹈,湊個熱鬧,從群體中得到了精神慰藉。“到這來什麼都有,活動多,熱鬧多,一個月還能一起吃上幾頓飯,好啊!”李生傑高興地說。

長裡村老年協會副會長徐尚來向記者坦言,長裡村現有60歲以上老人376人,有嚴重的老齡化現象,面對高齡空巢老人多、不願去敬老院等現象,協會於2016年承接了長裡互助幸福院的全面工作,並通過居家養老服務與農村互助幸福院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工作。

“2017年,我們幸福院的基礎設施在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進行了升級改造,大到整個幸福院的房屋改造,小到桌子椅子,全都給我們配齊了。”徐尚來告訴記者,政府投一部分,自己村上籌集一部分,村民之間互相幫助一下,舞蹈隊裡的大多婦女既是老年協會的會員,同時還是服務人員,通過“義務工+補貼”的形式,讓長裡幸福院得到了有效運轉。

長裡村現有居家養老服務對象68人,針對那些行動不便或生了病的老人,村裡的服務隊會做些可口的飯菜,帶幾個饃饃,每個月集中三次進行上門服務。老人家裡需要幫忙了,服務隊也會幫忙,洗衣服、打掃衛生、為老人梳頭……

徐尚來表示,目前農村條件好了,老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能讓老人從精神上享受到溫暖,安度晚年才是養老的重中之重。幸福院秉著集中服務、集中供餐、集中娛樂、集中管理的原則,使老人們能吃上順口的飯菜,看上精彩的節目,感受到家的溫暖。

目前,海東市已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756個,335家農村互助幸福院由社會力量運營或依託村級老年協會運營,為周邊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政府作為,企業發展,百姓受益,海東市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夕陽無限美,不為黃昏愁。未來,海東所有老年人都能從“老有所養”邁向“老有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