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试图转型中遇到的挫折是导致覆灭的原因吗?

严格地说不是。 红楼梦里背景设计,四大家族军功出身而封爵,儿孙不肖,逐渐衰落,但其中弥漫着的末世气息,繁华落尽,几乎命定必然衰亡的整体气氛,却暗示不是那么回事。实际的曹雪芹家和李家都不是军功出身,而是包衣,靠曹寅之母孙老太太是康熙的乳母,私人近臣上位,有的也不是爵位,而是官位。由于是康熙的私人近臣,几乎注定随着康熙朝的逝去而失宠衰落。李煦雍正元年就以亏空公款罪名抄家了,得祸比廉亲王们还早很多,实际亏不亏空公款,勾不勾接八王爷,都要抄家的。想想前皇帝与你密折往来,通了三十年的私信,雍正皇帝就没法心安。这是家族后辈怎么努力,怎么转型都无法解决的实质问题,从前的无妄之福,现如今成了无妄之祸,只有早死才能让新皇帝心安。曹寅死得早,接班的儿子曹顒两年后也死了,再接班的曹頫隔得远,虽有密折,跟康熙皇帝根本聊不起来,这才是曹家能挨到雍正六年才抄家的原因。要是曹寅还活着,恐怕抄家要抄在李煦家之前。这个真实背景,是小辈无论如何努力都改变不了的。 要是脑洞大开,跟着若曦穿越回去,事先拍四王爷的马屁呢?很不幸,也没用。雍正上台,最红的就是年羹尧。李煦家的全部奴婢二百一十七人,是赏给年羹尧先挑,挑剩的才在崇文门拍卖的。红的像年羹尧,雍正三年也抄家了,那些李煦家的奴婢大概要重新拍卖一次。曹家还是熬到雍正六年才抄家的呢,你穿越了,还早几年抄家,怎么折腾都没用,所以红楼梦里处处弥漫着命定的必然衰落的雾,人人都在其中挣扎,但穿过迷雾一看,所有的路都是死路。刚强如尤三姐是死路,柔弱如尤二姐还是死路,精明如王熙凤是死路,随和如迎春还是死路。看上去每个人都是由于自己性格的弱点死的,但背后的是命运无法躲避,无法改变。红楼梦的作者不想把皇权更替之类带入小说,所以设计背景是军功贵族,五世而斩,但由于实际背景的原因,作者根本就没有留下克服困难转型成功的可能。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试图转型中遇到的挫折是导致覆灭的原因吗?

可以说是。 在封建社会里,武功立家的军人的地位其实是很危险很尴尬的。没有军功的时候嫌弃你没用,有军功的时候就该被忌惮了。战争时期要你拼命,和平时期又会各种闲置和限制。 当年宁荣二公打下家业,但后世的爵位是递减的。若是无法继续建立功劳,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像林如海家,爵位只有三代,还是特别恩典才有了四代。等到贾珍死了,传到贾蓉那里基本上就没什么像样的爵位了。 到了贾政这代,靠的不是文官不是科举,而是送元春入宫当女史当妃子,以求得和皇家的关系。这对一个以武功起家的家族来说,已经是很危险很边缘也有些悲哀的信号了,一旦妃子失宠或是得罪皇帝,贾家的前途就更堪忧了。 如果要转型,只能是像林如海一样,培养子孙科举及第。可是四大家族都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人才,没落是必然的事情。如果此时又开罪了皇帝或者汲汲营营却站错队,那基本又更提前game over了。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另一个问题里回答过,欢迎大家指正。

应该不是。先说一点,红楼梦中的国朝定鼎百年,这时国家的用人重点应该由先军政治转变为孔孟治国,也就是重文轻武,这是大方向。想想就可以理解,宋太祖他老人家本人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才做的皇帝,皇帝是喜欢一门武将整日操练兵马呢,还是喜欢一家文臣整日吟诗答对。 贾家做的很不错,由代字辈一代完成了军职到文职的转换,到文字辈,虽然袭的爵伟还是神威将军和威烈将军,但已经只是个荣誉头衔了,贾珍拉几下弓就不行了。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试图转型中遇到的挫折是导致覆灭的原因吗?

贾家当代官职最高的贾政,五品工部员外郎。他也很悲催,自幼酷爱读书,祖父最喜,是贾家读书少的种子。可皇帝“恩厚”,准许没有袭爵的贾政入部习学。只赐了官职,没有赐同进士出身。看似是恩典,可这样断了贾家仕途上位的途径,所以贾政在官场上文凭不够,底气不是很足的。 贾敬倒是进士出身,可是没有袭爵,出家了。出家的原因有可能是焦大骂的扒灰,这里不说了。贾赦和贾珍只知道享乐,没有深谋远虑。贾政,即假政,撑起了家业,女儿元春送入宫里做女史,后来居然封了贤徳妃,贾家的又一次荣耀。后来元春病逝,这事最后说。 再看王家,王熙凤他爹王子胜早逝,使王熙凤成了“破落户”,这是另一个故事不提了。王家现任族长是王子腾,是四大家族在全书官职最高的,而且是手握军权。 王子腾,即王之藤,全书开篇是京营节度使,很重要的职位啊,京都警备司令,皇帝绝对信任。后来王子腾升了边任,转任九省都统,(这里的九省并非是指九个省,可能是指明代九边重镇。)也很重要,地方军队大权。又升九省都检点,真是官运亨通。最后,王子腾于九省总督任上被升为内阁大学士(宰相),回京任职,一病而死待会说。 再看王子腾的妹妹,王夫人嫁给了贾家,全国八个国公,贾家占了两个,不容小觑!薛姨妈嫁了薛家,领内帑的皇商,全国各省都有商铺,虽然没有官职,但经济实力强。 这么看,王家三兄妹都不错。 史家,史老太君从重孙媳妇做起,五十多年成了老祖宗,几乎掌管贾家家业。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试图转型中遇到的挫折是导致覆灭的原因吗?

第一代史公曾任尚书令,按理说是文职,不过居然封了保龄侯,要知道,自秦朝二十等爵制开始,大多数朝代,无军功不得封侯,红楼梦里的国朝应该也一样,参见明清两朝。史公可能是李善长一样的角色(明朝开国六公爵全部是以军功晋封,李善长属于后勤部长),也有可能像唐朝出将入相或是宋朝文官领兵,总之,史公跟着太上皇打过仗以军功封侯,而且门生故吏不会少。 史公去世后,来看后世子孙。长房长子史鼐袭了保龄侯的爵位,后来升了外省大员,算是封疆大吏。他弟弟史鼎很争气,居然自己挣了个忠靖侯的爵位。这也可以理解,家里有人,自己努力,投军后很容易挣功绩。 可官职虽高,但里子已经尽上来了,家里不使针线上的人,史湘云做活到深夜。纵然有史湘云父母亡故叔叔婶婶苛待的原因,可对比贾家惜春探春的日子,史家的困窘可知。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贾母幼时在枕霞阁玩,这些说明史家老宅占地面积大,可是不是也说明要养活的一大家子人非常多,难。 最后薛家,虽然"珍珠如土玉如铁",是皇商,但商人没地位,被人看不起。再者,薛蟠父亲早逝,薛姨妈孤儿寡母,家里没有顶梁柱。下人趁机做手脚,薛家生意开始滑坡。而且薛家很可能已经失去了"领内帑"的资格,不然以薛家商铺遍布各省都中的实力,薛蟠何苦东奔西跑出去贩货。薛蟠不上进,胡作非为,不做正事。 有钱没权行不通,薛家没有官职,只有找靠山,因此和王家结亲,同时顺便与贾家也成了亲戚。薛家母子进京的原因一是薛蟠有人命官司,二是送宝钗入宫做公主伴读。这是知道薛蟠指不上,学贾家希望女孩子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这就是为什么薛姨妈在贾家住下来就不走了,刚开始为了宝钗待选,王子腾升了边任不在都说不上话,只有靠贾家出力拖人帮忙。后来这事没成,薛姨妈就一心促成金玉良缘,她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薛家有官场的靠山。 如她所愿,宝钗嫁给宝玉,薛家和贾家彻底绑一起了。薛蟠的婚事也不错,他成了桂花夏家的女婿。薛姨妈的算盘打得很响,因为夏家只有夏金桂一个独生女儿,将来这生意还不都是薛蟠的。可惜,雪遇夏,化了。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试图转型中遇到的挫折是导致覆灭的原因吗?

这是上述贾史王薛四家各自的情况,护官符上贾家官爵最高,名望最盛,王家现在权力最大,其次史家,最后是薛家。 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自古官场流行乡党联系,四大家族在政坛上可归为"金陵派"。后宫上位需要前朝支持的,元春晋封不可能没有舅舅王子腾的影响,这是"今上"对金陵派的拉拢。 元春刚开始在宫里是不受宠的,不然六宫都太监降旨宣贾政入朝时他们不会惶恐不安,说明元春入宫多年与家里不通音讯。六宫都太监是专门为皇后传旨的,他在元春晋封时向贾家贺喜,后来就成了向贾家打抽丰,最后面都不露,打发个小太监传话。这前后变化看得出元春在失宠。 四大家族的转型(主要是贾王史三家),有祖宗定下的路线,有子孙各自努力的结果,总之都是为了延续家族的繁荣和权势地位。今上对于这种情况是知道的,太上皇也知道,应该不反对,是乐见其成的态度。 但是,政治的复杂性导致四大家族不是一帆风顺,总有虎兕相逢的时候,比如忠顺王府一派。元春年纪不大,怎么突然就病死了。石榴只开花不结果,人也没了。最蹊跷的是王子腾,回京路上病了,吃了一剂药不对就死了。九省总督,一方封疆大吏,随身医生必然有,怎么会吃错药死了。而且他和元春的死在一个月内。 贾家被抄家的原因,很多,可是臣子的错皇帝想追究就是罪,不想追究就什么事都没有。 因此,我认为四大家族覆灭的原因不是因为转型,还是因为"虎兕相逢"即政治斗争失败所导致的。

各位你们觉得呢,尽情诉说你们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