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火車」,這裡有一份來自三輝編輯部的推薦|周末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按:停更了近半年的“三輝週末”又回來了。不過這一次,我們決定換一種形式。在接下來的每一週裡,我們都會擬定一個主題——它們的靈感來源於三輝最新或歷年的出版書目,編輯部的諸位將會圍繞這一主題,推薦TA們看過的一本書籍、一部電影或是私人收藏的一首歌曲。

本週末的主題是“火車”。說到火車,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私人感受。在《記憶小屋》一書裡,朱特又一次書寫了自己對象徵著“前往”的火車的熱愛。朱特認為現代生活真正獨特之處在於處在獨立的個體與國家之間的公民社會。因而,不斷提醒著我們如何去共同生活的鐵路會“比任何其他技術設計或社會制度更能代表現代性”。另一方面,對朱特而言,火車也是一種“把握社會與文化的有效方式”。

在本期推薦中,我們還能夠看到火車更多的象徵意涵,以及它作為一個載體的更多可能性。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薦書/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

出版社:世紀文景

推薦語:作為一個狂熱的火車站收集者和鐵路旅行愛好者,我在讀書的時候曾經自制過一張地圖,試圖打卡上面標註的所有具有歷史學或者建築學價值的火車站,試圖收集齊全國各個鐵路局還在使用的不同種類的火車頭。

後來,隨著高鐵的列車的普及,一些有特點的三級站逐漸消失或者停止辦客,一些曾經活躍在鐵軌上的火車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路旅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追溯火車發展的歷史,似乎可以從工業革命開始,看到一條完整的人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脈絡。在19世紀歐洲的文學作品中,火車似乎成為了一樣必不可少的道具。在泛濫的關於蒸汽機車轟鳴聲的描寫中,我們發現,交通工具的發展和出行方式的變化,在以遠超過我們想象的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城市的發展。“時間與空間的湮滅”,是19世紀初期人們用來形容鐵路橫空出世後自身處境的慣用語。藉助機械的運輸手段,曾經需要漫長時間跨越的廣袤地理空間被極大地壓縮,相應地,時空景觀的體驗也自然隨之變化。

Wolfgang Schivelbusch 的這本《鐵路旅行》,更像是沿著19世紀的鐵路線,完成的一場時空間的旅行。在交通方式發展的過程中,它探討了一個重要的相關因素,即人——乘客亦或者是公眾,是如何適應這種對時空的變化的。火車旅行,促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的出現,在心理甚至生理上,對人所造成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在“高鐵時代”坐在時速300公里的列車上,追溯這段工業化的社會史,看窗外迅速閃過的城市或者鄉村景觀。日後,我們還能再期待一部關於“高鐵時代”的民族誌麼?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管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推薦語:在《管家》一書中,作者瑪麗蓮·羅賓遜虛構了一個名為“指骨鎮”的小鎮。這部小說的主題當然無關“火車”,只是書中的“火車”意象給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它同時象徵著家園的沉重陰影和靈魂的漂泊無依。第一人稱敘述者露絲的外祖父就喪命於一場火車脫軌事故——“車頭朝湖衝去,餘下的車廂隨它一同滑入水中,像鼬鼠爬過岩石一般。”廣袤無垠的黑夜裡,連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目擊者都沒有。故事由此展開。

自露絲和露西爾的母親隻身駕車衝往外祖父葬身的湖底後,外祖母與姨媽西爾維婭相繼成為了姐妹二人的撫養者。而西爾維婭註定是個流浪者,她會在經過火車站和山谷探險時流連忘返;她念念不忘列車餐車上厚厚的白桌布和放置在窗邊的銀色花瓶;“扒火車”的怪客和鬱鬱寡歡的行路人總會出現在她的睡前故事裡。最後,露絲和西爾維婭將三代人居住過的祖宅付之一炬,她們選擇了一起消失,成為永遠的流浪者。

另外,瑪麗蓮·羅賓遜的語言和此書的翻譯都很好。各種意象與現實交織的背後,你能夠讀到隱忍和寬容的巨大力量。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小城畸人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推薦人:發行rayuela

推薦語:《小城畸人》是一部短篇小說集,但是各篇之間在情節上互有關聯,是一個整體。小說講的是美國一個小鎮上許多人的故事。這些人質樸而膽怯,都還以舊的方式生活著。他們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對愛情和自由抱有希望,但是他們普遍缺乏勇氣去改變,有時候他們也會憤而反抗,往往帶來悲劇的結局。

小說的核心人物是年輕的記者喬治•威拉德,很多故事都是由他來串聯。他的媽媽伊麗莎白是個典型的小鎮人,一輩子只有“自由”過兩次,還都是短短的時間。小說的最後一篇寫的是這個年輕人要坐火車離開小鎮到大城市闖蕩。臨別前他去見了自己心愛的姑娘,但這並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在火車上,他思考了,但沒有想重大的錯綜複雜的事,而是許多微不足道的事。

我欣賞舍伍德•安德森的筆觸有種類似宗教式的情懷,這是前工業時代才會有的特質。當你注視著小說中的人物,會發現他們並不令人感到悲傷。這種“新的代表著進步的工業時代”與“舊的保守的前工業時代”之間的關係影響了後來的美國作家。

/薦影/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奇蹟

導演:是枝裕和

類型:劇情/家庭

國家/地區:日本

推薦語:火車在電影中代表的時常是不同於日常生活的時刻,是一種開端或結束,是離去或歸來。《奇蹟》這部電影據說是為紀念九州新幹線開通而拍攝的。故事中因為父母離異而分開的兄弟倆聽說,從鹿兒島開往福岡的列車和從福岡開往鹿兒島的列車會有一次短暫的交匯,在交匯的時刻許願,心願便能夠達成。他們於是決定進行這樣一次尋找奇蹟的旅行,與他們同行的朋友們有著各自的煩惱:有的希望自己有更多的天分,有的希望自己的狗能夠死而復生。作為全片高潮的兩車交匯時刻被拍得異常驚心動魄,孩子們在鐵軌邊對飛馳的列車大聲喊出自己的願望——那些在成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煩惱,被用一種充滿希望又全力以赴的心情表達著。顯然,電影中製造“奇蹟”的不是列車;坦然面對離散與死亡,面對生活的真相,“奇蹟”是這些孩子本身;但在這個故事中,作為奇蹟象徵的卻彷彿非列車不可,兩列車擦身而過的時刻,作別過去,選擇成長,選擇世界,才顯得那麼自然。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永生之酒》(Baccano!バッカーノ!)

類型:動畫/喜劇/動作

國家/地區:日本/美國

推薦語:記得以前讀到,弗洛伊德認為小男孩都喜歡坐火車,是因為火車行進時,車廂的震動很像性行為的模擬。(what?)火車可能確實是個微妙的載體,它的穿梭,它的震動,它對土地的侵踏,它與(工業)革命之間的緊密聯繫,都帶來興奮、激動的感覺。

《永生之酒》的故事就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列橫貫美國大陸的火車上,它的原名“Baccano”是意大利語裡“喧鬧、騷動”的意思,和火車自帶的氣氛非常吻合。列車上集結了多方不同的勢力——黑手黨、邪教組織、殺人狂、秘密報社、不死者等等,他們彼此制衡、廝殺,引起了一場大騷動。一切衝突和陰謀都圍繞著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永生之酒”展開,當然也圍繞著人性的貪婪與邪惡展開。

《永生之酒》是非線性敘事,一個多時間線、多人物視角的群像故事,少看一秒都會造成理解偏差。這部動畫的豆瓣評分高達9.0,我也還沒看完,不如一起看吧?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銀河鐵道之夜》

導演:杉井儀三郎

類型:動畫 / 劇情 / 奇幻 / 冒險

國家/地區:日本

推薦語:影片根據日本作家宮澤賢治(1896—1933)的童話《銀河鐵道之夜》改編而來。宮澤賢治算是日本文壇中一位“另類”的作家,一生短暫,年僅37歲便病逝,生前默默無聞,未被主流文壇接納(生前唯一出版的詩集《春天與阿修羅》也是靠自費出版),但筆耕不輟,一直致力於詩歌和童話創作。

1985年,由杉井儀三郎(他還指導過安達充的《棒球英豪》系列作品)指導的這版《銀河鐵道之夜》基本上遵循了原著內容,他所做的最大改編除了添加了兩節原創內容、進一步細化原著分節外,就是人物形象的貓化。此外,影片邀請到樂壇巨匠細野晴臣來操刀BGM,細野さん的配樂陰暗異質,如今再看這部30年前的作品,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先鋒性。

少年喬班尼和好友柯貝內拉,在“銀河節”的夜裡,一起搭乘火車穿梭於四次元的世界中。少年踏上旅程會有怎樣的遭遇?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命題。火車帶來了移動,移動伴隨著幻想,幻想又外化為故事。旅行開始不久,當捕鳥人詢問他們的目的地時,喬班尼尚未弄清自己正在經歷一趟怎樣的旅程,只好用負氣的回答來化解尷尬:“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捕鳥人回覆:“那太好了。這列火車實際上哪兒都可以去。”充滿無限可能,在這不完全的幻想四次元銀河鐵道上,可以自由往來、東遊西逛。而在遊逛的過程中,少年不斷領悟幸福、自我犧牲與孤獨的意義,書寫了一部殘酷童話。

影片結束時,喬班尼兩手捧著還溫熱的奶瓶,走出牧場柵欄;耳畔是宮澤賢治《春與阿修羅・序》:稱之為“我”的現象/是被假定的有機交流電燈的/一束藍色的照明/(所有透明幽靈的複合體) /風景與眾生一起/慌亂不定 忽明忽滅......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歸途列車》

導演:範立欣

類型:紀錄片

國家/地區:加拿大 / 中國大陸 / 英國

推薦語: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IDFA)最佳紀錄長片獎,一個普通中國農民工家庭的故事。

導演範立欣跟隨在廣州打工的四川人張昌華,三次於春節期間返鄉探親:日夜不眠的成衣廠、萬人受困的火車站、擁擠逼仄的車廂,再到空曠秀麗的鄉村老家……導演以寫實流暢的技法,極力捕捉了每一個主人公涉及的場景。

影片展現了外出打工家庭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為了養家餬口,張昌華夫婦選擇背井離鄉,用微薄的收入撫養留守家中的子女。他們期望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翻轉命運,可由於長期的分離,張琴姐弟倆早已和父母生出疏離與嫌隙,姐姐還成了旁人眼中的叛逆少女,早早輟學打工……對張昌華而言,謀生與親情似乎成了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片中,火車是連接著張昌華夫婦與家鄉的交通工具,也承載了他們的無奈和希望,而每一次的春運大戰,不止是為了團圓的遷徙,還是一次贖罪之旅。你所想到有關農民工家庭的所有,幾乎都可以在這部片子裡看到。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關口知宏之中國鐵道大紀行》

導演:關口知宏

推薦人:

總編室Sophie君

推薦語:這是一部關於中國鐵路的紀錄片,由日本NHK於2007年拍攝製作,分為“春季篇”和“秋季篇”。片中記錄了演員關口知宏從西藏拉薩出發,乘坐火車繞行中國,最終回到新疆喀什,全程共計36,543公里。朱特在《記憶小屋》中提及自己的病痛,其中最讓他頹喪的地方——是再也不能乘火車這件事。看著這部紀錄片,也會深深的為乘火車這件事而著迷。廣袤的大自然風光下是動人的人情,火車行駛在其中,配合著主題曲《發光的東西》:雖然不斷重複著相遇和別離/即使是悲傷的風景/現在也會在心中閃閃發光呢/去傳遞發光的東西吧/安安靜靜坐在臉頰柔軟的孩子們和年長的老者旁邊/感受季節的輪迴並且柔和的發光……

購買《記憶小屋》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