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按:停更了近半年的“三辉周末”又回来了。不过这一次,我们决定换一种形式。在接下来的每一周里,我们都会拟定一个主题——它们的灵感来源于三辉最新或历年的出版书目,编辑部的诸位将会围绕这一主题,推荐TA们看过的一本书籍、一部电影或是私人收藏的一首歌曲。

本周末的主题是“火车”。说到火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私人感受。在《记忆小屋》一书里,朱特又一次书写了自己对象征着“前往”的火车的热爱。朱特认为现代生活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处在独立的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公民社会。因而,不断提醒着我们如何去共同生活的铁路会“比任何其他技术设计或社会制度更能代表现代性”。另一方面,对朱特而言,火车也是一种“把握社会与文化的有效方式”。

在本期推荐中,我们还能够看到火车更多的象征意涵,以及它作为一个载体的更多可能性。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荐书/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出版社:世纪文景

推荐语:作为一个狂热的火车站收集者和铁路旅行爱好者,我在读书的时候曾经自制过一张地图,试图打卡上面标注的所有具有历史学或者建筑学价值的火车站,试图收集齐全国各个铁路局还在使用的不同种类的火车头。

后来,随着高铁的列车的普及,一些有特点的三级站逐渐消失或者停止办客,一些曾经活跃在铁轨上的火车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路旅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追溯火车发展的历史,似乎可以从工业革命开始,看到一条完整的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脉络。在19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中,火车似乎成为了一样必不可少的道具。在泛滥的关于蒸汽机车轰鸣声的描写中,我们发现,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出行方式的变化,在以远超过我们想象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时间与空间的湮灭”,是19世纪初期人们用来形容铁路横空出世后自身处境的惯用语。借助机械的运输手段,曾经需要漫长时间跨越的广袤地理空间被极大地压缩,相应地,时空景观的体验也自然随之变化。

Wolfgang Schivelbusch 的这本《铁路旅行》,更像是沿着19世纪的铁路线,完成的一场时空间的旅行。在交通方式发展的过程中,它探讨了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即人——乘客亦或者是公众,是如何适应这种对时空的变化的。火车旅行,促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在心理甚至生理上,对人所造成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在“高铁时代”坐在时速300公里的列车上,追溯这段工业化的社会史,看窗外迅速闪过的城市或者乡村景观。日后,我们还能再期待一部关于“高铁时代”的民族志么?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管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推荐语:在《管家》一书中,作者玛丽莲·罗宾逊虚构了一个名为“指骨镇”的小镇。这部小说的主题当然无关“火车”,只是书中的“火车”意象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它同时象征着家园的沉重阴影和灵魂的漂泊无依。第一人称叙述者露丝的外祖父就丧命于一场火车脱轨事故——“车头朝湖冲去,余下的车厢随它一同滑入水中,像鼬鼠爬过岩石一般。”广袤无垠的黑夜里,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目击者都没有。故事由此展开。

自露丝和露西尔的母亲只身驾车冲往外祖父葬身的湖底后,外祖母与姨妈西尔维娅相继成为了姐妹二人的抚养者。而西尔维娅注定是个流浪者,她会在经过火车站和山谷探险时流连忘返;她念念不忘列车餐车上厚厚的白桌布和放置在窗边的银色花瓶;“扒火车”的怪客和郁郁寡欢的行路人总会出现在她的睡前故事里。最后,露丝和西尔维娅将三代人居住过的祖宅付之一炬,她们选择了一起消失,成为永远的流浪者。

另外,玛丽莲·罗宾逊的语言和此书的翻译都很好。各种意象与现实交织的背后,你能够读到隐忍和宽容的巨大力量。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小城畸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人:发行rayuela

推荐语:《小城畸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是各篇之间在情节上互有关联,是一个整体。小说讲的是美国一个小镇上许多人的故事。这些人质朴而胆怯,都还以旧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对爱情和自由抱有希望,但是他们普遍缺乏勇气去改变,有时候他们也会愤而反抗,往往带来悲剧的结局。

小说的核心人物是年轻的记者乔治•威拉德,很多故事都是由他来串联。他的妈妈伊丽莎白是个典型的小镇人,一辈子只有“自由”过两次,还都是短短的时间。小说的最后一篇写的是这个年轻人要坐火车离开小镇到大城市闯荡。临别前他去见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在火车上,他思考了,但没有想重大的错综复杂的事,而是许多微不足道的事。

我欣赏舍伍德•安德森的笔触有种类似宗教式的情怀,这是前工业时代才会有的特质。当你注视着小说中的人物,会发现他们并不令人感到悲伤。这种“新的代表着进步的工业时代”与“旧的保守的前工业时代”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后来的美国作家。

/荐影/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奇迹

导演:是枝裕和

类型:剧情/家庭

国家/地区:日本

推荐语:火车在电影中代表的时常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时刻,是一种开端或结束,是离去或归来。《奇迹》这部电影据说是为纪念九州新干线开通而拍摄的。故事中因为父母离异而分开的兄弟俩听说,从鹿儿岛开往福冈的列车和从福冈开往鹿儿岛的列车会有一次短暂的交汇,在交汇的时刻许愿,心愿便能够达成。他们于是决定进行这样一次寻找奇迹的旅行,与他们同行的朋友们有着各自的烦恼:有的希望自己有更多的天分,有的希望自己的狗能够死而复生。作为全片高潮的两车交汇时刻被拍得异常惊心动魄,孩子们在铁轨边对飞驰的列车大声喊出自己的愿望——那些在成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烦恼,被用一种充满希望又全力以赴的心情表达着。显然,电影中制造“奇迹”的不是列车;坦然面对离散与死亡,面对生活的真相,“奇迹”是这些孩子本身;但在这个故事中,作为奇迹象征的却仿佛非列车不可,两列车擦身而过的时刻,作别过去,选择成长,选择世界,才显得那么自然。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永生之酒》(Baccano!バッカーノ!)

类型:动画/喜剧/动作

国家/地区:日本/美国

推荐语:记得以前读到,弗洛伊德认为小男孩都喜欢坐火车,是因为火车行进时,车厢的震动很像性行为的模拟。(what?)火车可能确实是个微妙的载体,它的穿梭,它的震动,它对土地的侵踏,它与(工业)革命之间的紧密联系,都带来兴奋、激动的感觉。

《永生之酒》的故事就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列横贯美国大陆的火车上,它的原名“Baccano”是意大利语里“喧闹、骚动”的意思,和火车自带的气氛非常吻合。列车上集结了多方不同的势力——黑手党、邪教组织、杀人狂、秘密报社、不死者等等,他们彼此制衡、厮杀,引起了一场大骚动。一切冲突和阴谋都围绕着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永生之酒”展开,当然也围绕着人性的贪婪与邪恶展开。

《永生之酒》是非线性叙事,一个多时间线、多人物视角的群像故事,少看一秒都会造成理解偏差。这部动画的豆瓣评分高达9.0,我也还没看完,不如一起看吧?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银河铁道之夜》

导演:杉井仪三郎

类型:动画 / 剧情 / 奇幻 / 冒险

国家/地区:日本

推荐语:影片根据日本作家宫泽贤治(1896—1933)的童话《银河铁道之夜》改编而来。宫泽贤治算是日本文坛中一位“另类”的作家,一生短暂,年仅37岁便病逝,生前默默无闻,未被主流文坛接纳(生前唯一出版的诗集《春天与阿修罗》也是靠自费出版),但笔耕不辍,一直致力于诗歌和童话创作。

1985年,由杉井仪三郎(他还指导过安达充的《棒球英豪》系列作品)指导的这版《银河铁道之夜》基本上遵循了原著内容,他所做的最大改编除了添加了两节原创内容、进一步细化原著分节外,就是人物形象的猫化。此外,影片邀请到乐坛巨匠細野晴臣来操刀BGM,細野さん的配乐阴暗异质,如今再看这部30年前的作品,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先锋性。

少年乔班尼和好友柯贝内拉,在“银河节”的夜里,一起搭乘火车穿梭于四次元的世界中。少年踏上旅程会有怎样的遭遇?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火车带来了移动,移动伴随着幻想,幻想又外化为故事。旅行开始不久,当捕鸟人询问他们的目的地时,乔班尼尚未弄清自己正在经历一趟怎样的旅程,只好用负气的回答来化解尴尬:“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捕鸟人回复:“那太好了。这列火车实际上哪儿都可以去。”充满无限可能,在这不完全的幻想四次元银河铁道上,可以自由往来、东游西逛。而在游逛的过程中,少年不断领悟幸福、自我牺牲与孤独的意义,书写了一部残酷童话。

影片结束时,乔班尼两手捧着还温热的奶瓶,走出牧场栅栏;耳畔是宫泽贤治《春与阿修罗・序》:称之为“我”的现象/是被假定的有机交流电灯的/一束蓝色的照明/(所有透明幽灵的复合体) /风景与众生一起/慌乱不定 忽明忽灭......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归途列车》

导演:范立欣

类型:纪录片

国家/地区:加拿大 / 中国大陆 / 英国

推荐语: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最佳纪录长片奖,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工家庭的故事。

导演范立欣跟随在广州打工的四川人张昌华,三次于春节期间返乡探亲:日夜不眠的成衣厂、万人受困的火车站、拥挤逼仄的车厢,再到空旷秀丽的乡村老家……导演以写实流畅的技法,极力捕捉了每一个主人公涉及的场景。

影片展现了外出打工家庭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张昌华夫妇选择背井离乡,用微薄的收入抚养留守家中的子女。他们期望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翻转命运,可由于长期的分离,张琴姐弟俩早已和父母生出疏离与嫌隙,姐姐还成了旁人眼中的叛逆少女,早早辍学打工……对张昌华而言,谋生与亲情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片中,火车是连接着张昌华夫妇与家乡的交通工具,也承载了他们的无奈和希望,而每一次的春运大战,不止是为了团圆的迁徙,还是一次赎罪之旅。你所想到有关农民工家庭的所有,几乎都可以在这部片子里看到。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关口知宏之中国铁道大纪行》

导演:关口知宏

推荐人:

总编室Sophie君

推荐语: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铁路的纪录片,由日本NHK于2007年拍摄制作,分为“春季篇”和“秋季篇”。片中记录了演员关口知宏从西藏拉萨出发,乘坐火车绕行中国,最终回到新疆喀什,全程共计36,543公里。朱特在《记忆小屋》中提及自己的病痛,其中最让他颓丧的地方——是再也不能乘火车这件事。看着这部纪录片,也会深深的为乘火车这件事而着迷。广袤的大自然风光下是动人的人情,火车行驶在其中,配合着主题曲《发光的东西》:虽然不断重复着相遇和别离/即使是悲伤的风景/现在也会在心中闪闪发光呢/去传递发光的东西吧/安安静静坐在脸颊柔软的孩子们和年长的老者旁边/感受季节的轮回并且柔和的发光……

购买《记忆小屋》

关于“火车”,这里有一份来自三辉编辑部的推荐|周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